分享到: | 更多 |
院士制度改革后的首次院士增选结果7日揭晓,共131人入选。与增选结果同样引人关注的,是一份承诺和一篇书信:中科院新当选院士签署承诺书强调“珍惜院士荣誉”,工程院则致信新当选院士提醒“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舆论普遍认为,此举意图,在于通过强化珍视荣誉,破解当下院士头衔失分失色的困境。
院士是科学界的最高学术称号,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励科学工作者们积极科研,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然而近年来,这一初衷却被不少利益纠葛所掩,显得不那么纯粹了。比如,有人在增选环节作祟,当选后不务正业,甚至学术失范、道德失格。这些现象或许偶发,却已经让整个院士群体“蒙尘”。在此背景下,重申院士之责让大家“共勉”,可谓切中时弊。
但也要看到,积弊孳生与社会普遍存在的“院士崇拜”有很大关系。在一些人眼中,院士可谓高山仰止,在“能者无所不能”的逻辑之下,院士也渐趋超越其特定的学术范围,成为一种万能的权威符号,甚至隐性的优先权力。科研要有院士牵头否则拿不了项目,会议要有院士参加否则规格不够,大学要有院士坐镇否则考评堪忧……也不知这总数不到1700人的群体,如何能够应对这种种“非院士不可”的场景?如此下去,于潜心研究者而言,莫不是纷纷扰扰的分心之事;而对那些别有用心者来说,倒是给“院士经济学”提供了用武之地。
院士崇拜,过即是害。诚然,院士们的专业造诣、科学精神等都令人尊敬,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即使院士,也不可能啥都懂;即使院士,在自己领域之外也可能就如普通人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很多时候没必要“言必称院士”,更不能对这一群体产生盲目崇拜。只有完成对院士的“祛魅”,消除附着其上的利益,涵养更健康的“院士文化”,院士们才可能回归本位、回归纯粹。
熊丙奇:院士年轻化,更需去利益化2011-12-12 |
练洪洋:“烟草院士”是院士过度功利化产物2011-12-16 |
吴杭民:“贿选院士”应成为张曙光案的案中案2013-09-12 |
评论图说:院士的“退休梦”2013-11-21 |
经济日报:院士进退应成常态2013-12-25 |
熊丙奇:利益机制攻破严密的院士评审程序2014-01-09 |
佘惠敏:院士制度改革, 一“减”一“增”...2014-06-16 |
熊丙奇:去行政化利益化让院士回归荣誉2015-01-08 |
熊丙奇:“布鞋院士”的稀罕和“湿鞋院士”...2015-01-18 |
柏木钉:院士退休为何难2015-03-2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