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杨绍功:莫让“给人留口饭”思维阻碍科技创新
//www.auribault.com 2016-01-07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庸俗的“给人留口饭”实际是纵容和保护落后的生产力,许多创新恰恰是卡在了这种思维中。给落后留了饭,就是给进步断粮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然而,在不少领域,旧思维和旧观念仍然是阻碍创新和发展的无形屏障。

  记者最近在采访时得知,一位知名海归气象学者希望在国内推广一项暴雨预警新技术,奔波多年却进展不大。所到之处,各级官员和专家都承认他的技术先进,但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尝试。有身为“长江学者”的同行提醒这位老海归:“你的技术很好,也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我们不能用,你得给同行留口饭吃!”这项在国外试验成熟、能精准划定暴雨区域、有望减少极端天气危害的技术,因此被长期雪藏。

  为什么一项创新可能砸了同行的饭碗?记者调查了解到,这项新技术基于新的数据运算和专业理论,如果普及有望带来气象、水文、防洪、排涝领域的连锁反应。不仅相关部门的人员和专家需要重新回炉培训,相关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也要进行大规模革新。那位长江学者“给同行留口饭吃”的“乞求”,或多或少是因为害怕颠覆式创新带来的利益损害。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给人留口饭”一直被视作一种谦让的美德。历史上就有郑板桥为给画友吕子敬留口饭吃而不画梅花,被代代相传作为文人相重的美谈。然而,这样的谦让实际上并不利于双方画技的提升。吕子敬的梅花笔笔写实、栩栩如生,而郑板桥的梅花则点墨浸染、浓淡相宜。直到两人分别时,郑板桥才显露画技,吕子敬错过了向郑板桥学习的机会,画技只能原地踏步,反而影响了他的饭碗。从某种程度上说,庸俗的“给人留口饭”观念实际上是纵容和保护落后的生产力,给落后留了饭,就是给进步断粮。

  当前,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但许多创新恰恰是卡在了这种“给人留口饭”的思维和行动中。老师要给学生留口饭,于是门户森严、技不外传;学生要给老师留口饭,于是因循守旧、不敢逾矩;同行要给同行留口饭,于是混“朋友圈”搞团团伙伙,在项目评估中不敢直指问题,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技术研发上不积极进取,而是你停一步、我慢半拍、大家混口饭吃。在某些科研单位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政府部门,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既浪费了大量科研资源,更阻碍了关键技术的及时更新。诸如暴雨预警这样的核心技术创新,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救命的。拖延这种新技术的普及、阻碍相关领域的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谋财害命。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不是自己跟自己竞争,而是在与全世界竞争,世界其他国家不会给中国留饭。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可能失魂落魄,其族群在地球上可能连饭碗都保不住,更不用说给谁留一口饭。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就饱尝科技落后的苦果,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历史教训警示我们: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要让自己有饭吃,不能等着别人留饭,而是要在公开公平的竞争中砥砺磨炼自己,自己把饭碗端好端稳。

  “给同行留口饭吃”“肥水不流外人田”这类封闭保守的观念之所以盛行,根源在社会分配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开、不公平,人才评价更依赖人而非制度,社会资源和创新成果不能被充分认可和共享,人与人之间多会为“切蛋糕”而搞团团伙伙,而不会想着一起把蛋糕做大,创新也就举步维艰。因此,鼓励创新不仅要注重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奖励政策等硬环境建设,还要注重人才评价机制、成果分配机制等软环境配套,营造一个透明、公正、共享的发展环境。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人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创新获益,让资源配置更多向创新者倾斜。

  创新首先要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需要全社会对“给人留口饭吃”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当然,我们不是要去刻意砸人家的饭碗,而是反对这种为了照顾小团体私利而牺牲大局利益,阻碍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庸俗观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