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周继明:踢球上北大与教育改革
//www.auribault.com 2016-01-08 来源: 中国体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踢球可以上北大”正成为这两天中国足球的头条新闻。

  上赛季,此前默默无闻、刚年初亚洲杯上冒了一下的孙可以创下6600万中超本土球员转会纪录让世人惊掉下巴。仅仅几个月后,和他成名过程差不多的队友吴曦身价据说已经过亿。连西甲、葡超预备队混了几年,刚22岁的李源一、徐新价格也高达2000万,中国足球正在进入一个疯狂的“踢而优则富”时代。

  很多人说这不正常,就像误服激素体重被“吹”起来的胖子,其实并不健康。

  踢球的人太少,就天价买外援,但外援名额受限,就不得不往青少年梯队处“挖潜”。连恒大买深圳16、7岁的“四线队员”,价格都“驴打滚”般涨到了百万。

  后继无人显然已成中国足球发展的最大瓶颈,“踢球可以上北大”来的恰逢其时?

  一头是顶端价格上千万、上亿的巨大需求,一头是轰轰烈烈了好多年的“从娃娃抓起”、全国多少万所校园足球重点校,但中间横着的却是“中考”、“高考”两大障碍。要踢球就没法上好大学读书,要考好大学就没法踢球。有多少小学开始踢球的孩子在“小升初”时“流失”了,又有多少好不容易坚持下来的孩子在“中考”、“高考”时“流失”了,最后只剩下为数寥寥学习特差、只有踢球一条路的“剩货”……

  但北大一年只招10个踢球好、高考成绩过二本线的考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问题?此前,北大已有田径、男女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项目的“特招生”,加上足球10人,“特招生”每年不超过40人。其实“打篮球、乒乓球、游泳……上北大”早就有了?青岛小伙胡凯靠百米跑得快、以高考500多分进清华,并夺得全国冠军、世界大学生冠军,保研留校的“事迹”都多少年了。但中国田径、篮球、游泳等项目人才短缺的现象并未因此缓解,而对组队需要的人“太多”、成绩标准不好界定、招生难度大的足球来说,只不过原来像体操中平衡木那般窄的独木桥,现只是桥面被加宽了一点而已。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中超有十几个、最多近百个年薪过百万的球星,踢不到中超、中甲的,全国有几百个、最多几千个上北大、清华等一本好大学的,与每年几百万靠考大学、走出农村、走出贫穷、改变命运的高考考生相比,“踢而优则富”仍远远不是“学而优则仕”的对手。虽如今高考已无法像当年科举般“全国冠军”官拜宰相、甚至还能娶皇帝女儿做老婆一步登天,“省冠军”也能弄个县官什么的当当,但找好工作、找好媳妇,“升官发财”,好大学仍必不可少,上千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维仍根深蒂固。

  真正打通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中超职业联赛的直通车,还是要从改革高校招生制度和彻底教育改革做起。

  不只以文化课分数、而以德智体、艺术、社会活动全面素质做综合录取标准,不以全国统考“一考定生死”,小学、中学不设重点校,学校不以升学率论优劣,减少家庭作业,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组成录取委员会,公开录取程序和过程,确保公正、公开。只有先从招生制度上做彻底改革,才能从根本上鼓励中小学生一开始就去发展包括足球在内的所有体育项目,及文学艺术等比简单死板的课本知识更能塑造个性和品质的各种特长。把体育、艺术当做与文化课一样重要的课程来改革教育,收获的将是最全面的人才,到时不仅足球人才将供需平衡,所有其他项目、门类的人才都将层出不穷。

  足球的问题只从足球抓起,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见成效。而一个改革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足球改革与教育改革、军队改革、政府改革一起,组成整个社会改革的各个部分,很多问题就会水到渠成,迎刃而解。“踢球可以上北大”,只是整个改革大潮中的一个小小的逗号。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