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王 聃:多少次改名才能通往一流大学
//www.auribault.com 2016-01-1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在存续了半年多之后,位于四川省泸州市的“四川医科大学”的校名再次更改,新校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资料显示,“四川医科大学”前身为泸州医学院。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

  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的争议之后,不是更名行动的应声而停,而是更改为新的名称,这无疑是一条非同寻常的新闻。我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此种举动所带来的冲击感。在网络新闻后的跟帖中,打动我的是这样一则留言:“许多年后,当年那些泸州医学院毕业的学生,还能找得到自己的母校吗?”倘若说,看似高歌猛进的大学改名,最终结果甚至会是自身曾经的毕业生的不认同,那么真的很难说,如此更名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公开的反对,依旧无法阻止新的大学名称的出现,这只能表明某种大学更名决心的坚定,或者说是大学更名现状之乱。公开的资料显示,教育部发布通告称,2015年至少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而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有257所高校更名。如此多的大学更名,其中有多少是因为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方向的转型,进而导致院校名称的必须更改?又有多少,如同泸州医学院一般,是穷尽力量,只为将一所地市级院校,从名称上改得“高大上”?

  不必去批评所有的高校更名举动,但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执著改名的功利化取向。关于这一点,专家们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部分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更名的游戏,甚至乐此不疲,不达目的不罢休,缘由不过是两点。一则是,于当下的大学行政化管理体系中,大学名称的“升级”与变化,很可能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校领导的行政级别也将递增;二则是,看起来响亮的高校名称,更有利于高校的招生与宣传。它们共同构成高校执著更名的动力。

  如同新闻中泸州医学院的一名员工所说,泸州医学院发展不易,需要关注。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关注地方院校的发展?具体到一个大学,又需要经过多少次改名,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单独的高校更名举动,如果不辅之以高校办学质量的同步提升,那么附加于更名行动之上的诸多期待,可能都难以兑现。毕竟说到底,一所大学真正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办学质量的广泛认可,只能来自于学生、家长与社会的长期点滴认知,而非其他因素。

  应该承认,类似泸州医学院般不改名誓不罢休的作为,仍然只是相对极端的大学更名事例。同样不应当被否定的是,泸州医学院其实只是一个缩影。在其身后,还有着许多对大学更名热衷于其中者,以及对更名红利抱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者。泸州医学院的再度更名,我们当体察到此种举动的肤浅与不可接受。批判大学更名潮时,我们到底在批判什么?被渴望与期待的,不过是稳健与有内涵的大学发展之路。而这一切,只能靠大学体悟来获得,靠教育改革来助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