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高校改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www.auribault.com 2016-01-29 来源: 齐鲁晚报
分享到: 更多

  一些院校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大而全”的粗放阶段,不在改革上下功夫,不在提高教学水平上做文章,而是想通过改名字走终南捷径。主管部门非但没有遏制这股歪风,反而处处配合。

  报考泸州医学院,就读于四川医科大学,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这样一段求学经历将有望变成现实。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月2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教育部已经同意四川医科大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舆论认为,四川大学与原泸州医学院持续半年多的“川医”校名之争即将尘埃落定,但是,就在教育部函件公开发出的第一天,位于重庆市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

  无论是四川大学,还是西南医院,他们之所以不接受原泸州医学院的更名,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希望因此发生混淆或误导公众。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已经以“川医”之称深入人心,一直是该校校友的骄傲,而现在凭空又冒出一个“川医”,原“川医”校友要想再向别人解释清楚自己的“前世今生”或许要费很多口舌。西南医院在医学界同样也是名声显赫,原泸州医学院突然挂上“西南”的牌子,也有“蹭名牌”的嫌疑。教育部既然受理了四川大学的行政复议申请,并更改了四川医科大学的名称,恐怕也很难驳回西南医院方面的同等要求,真是骑虎难下了。

  从“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原泸州医学院的“帽子”看上去是越来越大。目前,还不清楚教育部是否给换一顶更大的“帽子”,但是已经清晰可见原泸州医学院的更名心理,那就是“帽子”越大越好。泸州医学院,乍一听就像个小地方的院校,而一旦冠上了“四川”或“西南”字样,陡然高大了许多。摘“学院”,扩“地盘”,是很多高校改名的惯用招数,据说现在以“华南”、“华北”、“中南”、“西北”等命名的高校已有五十所,有“中国”、“中央”字样的“中字号”高校也有二十多所。

  学校改名的直接好处就是不需要额外投入就能迅速提高录取线,旧酒装新瓶,主要靠包装唬人。一些学校尝到了甜头,一些学校就要跟风效仿。著名教育家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现在一些大学盖完大楼,又跟“大名”较上劲了。其实,原泸州医学院不改名未必就没前途,改了名也未必能成为名校,一年两易校名,白白耗费了许多精力和资源,反而是得不偿失。像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些世界名校,会因为名字自惭形秽吗?

  原泸州医学院因为改名屡犯众怒,看上去是准备不周,其实根源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改名之风的纵容。目前,一些院校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大而全”的粗放阶段,不在改革上下功夫,不在提高教学水平上做文章,而是想通过改名字走终南捷径。主管部门非但没有遏制这股歪风,反而处处配合,这个不行就再给换一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才是中国院校改名之风不断蔓延的原因所在。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