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内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引发社会关注。退休3个月后,教师常萍被学校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但上过常萍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多会被她震撼: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而她授课时的激情澎湃,专注投入更是鲜有老师可比。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2月15日《北京青年报》)
“两拒《百家讲坛》”,“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课堂上金句迭出,尽是诗情画意,甚至“很多课件都可以直接成为专业学术论文”;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中国传统士子的信仰与操守,让人高山仰止。“口碑教授”的事迹,一经曝光,就立即获得海量的关注与点赞。
然而,“口碑教授”只具有样本价值。一方面,很多大学推行“非升即走”政策。新聘讲师6年后,若不能获得副教授职称,就要调整出教学岗位。而职称评定,又与论文、科研挂钩。虽然,我从不怀疑,“非升即走”让庸者走能者上的制度初心,但简单的以职称论英雄,也造成许多教学型人才,被“扫地出门”、败走麦城。
另一方面,职称间巨大的待遇鸿沟,论文与职称挂钩的评价机制,都倒逼教师从教学型转到学术型。“讲师和副教授仅在工资上的差别每年至少为两三万元”。而且,副教授和教授有资格带研究生干活;可以独立申报课题项目,可以成为评审专家。两相对比,你会怎么选?答案不言而喻。许多教师会将精力转移到科研、论文、出书立传上。如此一来,课堂的成色自然会随之下降。
因此,“口碑教授”只具有样本价值。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看到的,都是“口碑教授”的另一面——工作上,重科研、重论文、重项目,而讲起课却生涩难懂、索然无味;生活中,不注意师者的形象,甚至传出师生恋、学术剽窃等丑闻。而这样的两相对比,更让“口碑教授”的口碑,有口皆碑;更让公众对她激情澎湃,挥洒自如的“讲课模式”,无比留恋。
目前,“口碑教授”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这充分表现了公众对她的爱,也向社会表达出公众的诉求与期盼——别让“口碑教授”的逆袭成为时代孤本。
那么,如何在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口碑教授”呢?“我仍然只是一个喜欢在空旷天地间静悄悄行走的过客。”“春到草自青”,这是“口碑教授”给出的答案。但培养“口碑教授”,除了靠师者自身的内在修养外,更需要制度的发轫。高校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合理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在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中的权重,才能回应公众的诉求,让教学型人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让“口碑教授”不再稀缺!
王石川:社会公平,草根才更易“逆袭”2012-09-26 |
吴杭民:冤情“引爆”打捞沉没的声音2013-07-22 |
文化点击2013-09-02 |
下乡教书开宝马?2013-09-12 |
董碧辉:别让星星之火,灼伤了自己的文化自信2014-02-27 |
毛建国:档案费秘密不能藏在档案里2014-08-13 |
车票预售期延长须经得起质疑2014-11-20 |
王石川:别让留守儿童成为时代的伤口2015-08-10 |
新民晚报:小议关于高考准考证的规矩2009-06-04 |
新民晚报:小议关于高考准考证的规矩2009-06-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