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抓住高端科技人员这个“关键少数”
赵畅
//www.auribault.com 2016-02-18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猴年工作日第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岁末年初,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年终盘点惊喜连连——15项新药研发成果成功转让,合同总额8亿元,超过前5年成果转化总额;5个1.1类化药新药获得临床批件,成为年度化药领域最具创新能力的药物研发机构。与此同时,上海金融学院年轻教师陈彬在今年元旦当天,与学校签订了3年的离岗协议,正式以技术入股方式参与保险类企业创业,成为上海高校离岗创业的第一人。

  上述的变化归功于上海的科技创新“22条”,同时也告诉我们:只有抓住高端科技人员这个“关键少数”,把高端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大有前途,科技对产业引领的作用才能日益彰显,推进“双创”也才能水到渠成。

  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科技人才总量处于世界第一,但人才的结构、人才的总体质量还不够高,世界级水平的更少。而今,国家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面临的最大短板就是科技创新,这就说明科技对产业引领的支撑作用明显缺乏。原因何在?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直言不讳、一语中的:科技人才创造力不足,而既有的创新能力又没有释放出来。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大量科研人才,是科技成果主要产出地。但长期以来,这些成果转化不畅,甚至白白浪费,不能转化为对产业的有力支撑。

  就如企业的发展必须拥有科技核心竞争力一样,抓科技创新,抓“双创”,也必须紧紧抓住高端科技人员这个“关键少数”,抓住了这个“关键少数”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归根到底,高端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为核心的价值所在。

  数据显示,尽管六成的科技人员有创业意愿,但真正开始创业的只有2.5%,科研院所的这一比例甚至只有1.2%.这意味着,在如火如荼开展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活动中,真正活跃的多是草根创业者,被视作“双创”主力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端科技人员,却大比例地缺位。当然,并非说草根创业不重要,所谓“大众”、“万众”,草根无疑是其中的主体力量,离开了草根的参与,“双创”便没有基础,也没有可持续的前途和希望。但从发挥主导作用、核心作用——以科技创新驱动创业的角度上说,“草根创业带动就业比例通常是1比3,而一个科研人员创业则能带动10个人以上就业”。因此,重视发挥高端科技人员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不可小觑的。

  高端科技人员之所以在“双创”中多有缺位,固然有创业能力和经验不足、所做研究很难转化为市场应用,有的项目过于高冷、不接地气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更多却是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现有体制把创新能力束缚住了。众所周知,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把科研院所当作行政单位来管理,这至少导致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成科技人员的双重身份,即一些科技领军人物,也可能是党政领导干部,而这势必会在创业、兼职等问题上桎梏其思想和手脚;二是“行政化”和“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有时候难免出现行政决策直接代替学术决策,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较多等问题。而这无疑是高端科技人员参与“双创”的最大障碍。

  欣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了“四个不得”,即不得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学家研究工作,不得动辄用行政化“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不得以过多的社会事务干扰学术活动,不得用“官本位”“等级制”等压制学术民主。这对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来说,当是一件大好事。只有高端科研人员这个“关键少数”能够在推进创新创业中真正甩开膀子、发挥关键作用,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