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学区房是怎么越炒越贵的
谢昱航
//www.auribault.com 2016-02-2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城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要采取多校划片,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央视网2月21日)

  “择校”俨然成了一个社会顽疾,本来入学划片是为了抑制择校热,没想到却催生出新的择校方式──择校而居。大家都奔着往有名校的学区迁,导致学区房屡创天价。北京景山东街一套400平方米的学区房报价1.3亿元,折合32.5万元/平方米;而北京文昌胡同的平房,则被炒到每平方米40万元的天价……

  表面上看,买得起高价学区房的人,都是有钱人,住高价学区房能上名校,也就等于有钱人才能上名校。但事实并不全然如此。买高价学区房的人,也有不少并非富人。有人本来住着120多平方米的房子,但就在择校热的刺激下,义无反顾地以这套房子换某学区一套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还背了100多万元的房贷。甚至,还有通过花光几代人积蓄、穷尽各种社会关系借债等多种方式,拼命购买学区房的人。疯狂择校的背后,是教育投入不理性的问题,是房产市场不健康的问题,还有居民消费心态的问题,说起来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病。

  “好学校≠接受好教育≠优等生”,这是很多名校学生家长的心得。如果学生本身基础不好,或者并不善于学习,进名校跟不上学习进度,反而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不但提高不了学习成绩,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再进一步说,名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其实,名校是好学生成就的。为什么那么多学校在吸引优质生源上不遗余力,又是免学费,又是发奖学金,甚至还给获得高考状元的学生奖励住房?很明显,好学生对学校太重要了。

  名校由于历史原因已然形成,当然对学生和家长更具有吸引力。在划片入学的政策下,名校所在区域的住房附生出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随着政策产生的,但是却在一些房产公司的炒作下被夸大。这些公司为了利于住房销售,使用各种方式炒作名校,不切实际地夸大名校在培养学生方面的“特异功能”,使学区房的意义被不断夸大。尤其在时下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这些公司更要使尽浑身解数来炒作,别的概念已经没法炒作了,只好抓住学区房这一救命稻草。当然,对学区房炒作推波助澜的,还有一些居民,由于自身住在学区房中,由此而生优越感,有意无意地夸大学区房的特殊性。

  要彻底解决择校热,就是要淡化和消除学校之间的“实力”差距。一是公开透明地严格执行划片招生,不允许特权跨片区上学,保证不同学校能公平获得生源;二是要切实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包括资金分配、师资安排,甚至可效仿教师限期流动制;三是引导健康舆论,让公众正确对待学校之间的差异,不让虚假浮夸信息误导公众,同时及时公开信息,以真实信息支持人们的认识和判断,防止偏听误信。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