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现实快乐”这碗鸡汤并不好喝
王瑶
//www.auribault.com 2016-02-26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姚跃林在撰文称,读书总归要刻苦的。“刻苦”不是“苦”,它是一种努力的状态;学而“无趣”“无果”才是真正的“苦”。所以,真正令人心痛的并非他们的早起,而是相当多的学生将要开启一天“无趣”甚至“无果”的学习。对这些学生而言,学习的快乐无从谈起。“学困生”的每一天、每一堂课都难言快乐,故其成为“问题生”的可能性很大,必须切实加以解决。(2月25日《中国教育报》)

  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口号被整天提及,当“刻苦努力,踏实上进”的教诲被挂在嘴边,身处教育生态链最低端的广大学生群体,自然只能在此种教育氛围中努力上进。既然要“天天向上”,学生就不得不每天保质保量完成老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对于身心发展都处在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而言,要做到父母及老师口中的“天天向上”,吃苦当然是免不了的。

  姚跃林校长认为“刻苦”应是一种努力的状态,笔者很是赞同。问题是,学生即便努力了,但得到的结果未必就能够做到“天天向上”。在父母和老师看来,孩子的表现难以让人满意,对其所施加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姚校长认为学而“无趣”“无果”才是真正的“苦”,显然是把学生“苦”的矛头指向了学校教育。然而,当孩子的现实努力状态与父母期望之间存在差距时,这本身就会带给孩子一种“苦”的感受。因而如果要追问是谁剥夺了学生的“现实快乐”,就不该只是纠结于学校教育中的种种弊端。

  姚校长在文章首段就指出:“学生最大的快乐是学习没有障碍并愉快地获得新知。”学习障碍的产生是多方面的,简单归结于教材太难、老师要求过多等等,显然有违实际。另外,在中小学的各门学科中,即便是音乐、美术、体育等等素质性极强的课程,也并非人人都喜欢。更何况,诸如语文、外语等诸多学科,其工具性很强,学习中的乐趣也因人而异。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与其承受的巨大学习压力不无关系,但有些课程的性质本身就不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如果非要拿学生的现实快乐来作为当下教育的评判标准,显然没有多少说服力。

  教育人士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现实快乐”,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乐趣。但一方面,既然是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一定量的任务无可非议。若对于那门学科学生快乐感不强,责任也是师生双方的,而不应简单将其指向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快乐不起来,和“无趣”“无果”的学习有重要关系。但“无趣”“无果”的学习,究竟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学生自身努力的问题。这点必须要搞清楚。可见,正因为是家长和老师先给学生埋下“苦”的种子,才导致学生的“现实快乐”感不足。提升学生的“现实快乐”,要做的也是给教育动一场“大手术”。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