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们不能否认吃苦的意义。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任何人,都需要有承受苦难的坚忍与毅力,向着理想拼搏,永远是值得肯定的价值观。为了美好的明天,接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这个论点是合乎逻辑的。
然而,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得更深入一点,或许可以让“吃苦”的哲学观更加丰富。就以该校长讲话中所举企业家马云的例子来说,从应试教育的角度,马云大概不算一个成功者:高考三次落榜。倘若马云一辈子蹉跎于应试教育,不断地“吃苦”,不考上理想的大学不罢休,演出一幕如“范进中举”的桥段,相对于自己创业的马云,大概也谈不上多“成功”了。
所以说,“吃苦”有意义与否,关键是知道自己为什么“吃苦”,找对方向可能比埋头吃苦更有意义。
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从学生时代的学习来说,或许本身就该有快乐,如今却变成了吃苦。或许这本身就该反思,学习就该这么苦吗?这位女校长在讲话中说:“好学生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而他们(指对应的其他学生)却要考虑去三本,去高职高专甚至考虑要不要南下打工”,这样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旁观者却可以思考更多,在强调职业教育的今天,在强调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原本爱动手的学生,具备经济头脑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具备突出能力的学生,却被通通逼上了追求高分这一条道路,似乎别无选择,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能不“苦”吗?
社会提供充足的可能性,保证每一个人选择如何“吃苦”的自由,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或许这样的吃苦才能真正成为人生的真谛。当然,这个议题太大,不是一篇校长讲话所能涵盖的,但公众倒不妨想得更远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明确“吃苦”的目标更为关键;对于社会来说,有没有提供更为多样的机会,让每个个体命运具备更多选择,提供更公平的环境,让“吃苦”成为出类拔萃的途径,而不是掩盖不公平的麻醉剂,这些也许更能决定“吃苦”意义的大小。
“吃苦”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质量之分。如“程门立雪”,为了求得学业精进,立在雪中等待,这样的吃苦令人动容;如“范进中举”,一个把中举视为全部生命意义所在,中举之日却精神失常,这样的吃苦令人心酸。所以,我们在倡导吃苦价值观的同时,其实也可以想想,什么样的吃苦才是这个社会需要的,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中国青年报:大学毕业生“蚁聚”地能否成为...2009-10-30 |
钟 倩:“官二代”卖菜,传递的是正能量2012-07-03 |
生前葬礼,感悟人生?2013-04-02 |
东莞扫黄争议应回归法治共识2014-02-17 |
伍德庚:“平衡”是一种大智慧2014-06-11 |
人民日报:平和心态才有平稳人生2014-08-13 |
人民日报: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2015-04-20 |
刘景忠:职校生的成功不可标签化2015-11-24 |
刘天亮:一生平凡有什么可怕2015-12-30 |
养了孩子却不知生父是谁,大学同居需关注2016-02-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