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污”当是大学生彰显个性的前提
俞洁
//www.auribault.com
2016-03-09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一年一度的“3.7女生节”一下子火了起来,不少高校纷纷打起了“横幅大战”。有充满诗意的横幅如“弱冠之年读史正逢君,七尺之躯许国亦予卿”,有情谊浓浓的“此生为史,此心为你”。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诸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等让人尴尬的句子,引得各路围观网友直呼“污”。
“污”这个字,本来没什么,可一旦配上一些让人看了觉得低俗的图片或语句之后,就瞬间变了味。在网络上,也有不少段子手和普通网友以各种形式上的“污”为噱头,打着擦边球来博取大家的关注,供人娱乐。
从本质上说,“污”是一种低俗的文化。比如一个酗酒的醉汉在市井里说黄段子,路过的人听到了不会觉得很奇怪,大多数人只是听过之后一笑了之,却不会刻意去说。没有人是圣人,但把“污”搬上台面来,总归不体面。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坏影响往往比好影响更惹人关注。如今,这些“污”的语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大学,不得不让观众咋舌:“我们的大学究竟在教些什么啊!”那些高挂“污幅”的高校为什么不早点行动,将这些横幅撤掉,反而在网上火了之后才重视起来将其撤去呢?
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一些充满诗意的或者有些小调皮的语句出现在校园里,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学生的活力。而那些难登大雅之堂的标语,本就与学校格格不入。想必任何一个走进校园的人看到那些“污”语,都会皱起眉头。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理应明白什么事该做和不该做。学校和网络平台不一样,怎可把网络上流行的那一套随意搬到学校里来呢?大学生个性的彰显也要分清内容、场合。
相较于纷繁复杂的社会而言,大学是自由的,并没有过多的规规矩矩和条条框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举办、参加各种各样的节日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升自己的能力,彰显、张扬自身的个性。但拒“污”应是这一切行为的前提。
编辑:张苇柠
羊城晚报:“造假状元”源于加分的制度不公2009-07-07 |
羊城晚报:“造假状元”源于加分的制度不公2009-07-07 |
文汇报:从曹操墓争议看学术公信力2010-01-20 |
美国名校拒绝的仅是“状元”吗?2010-07-08 |
姜 琳:高校联考“PK”别故意让考生为难2010-11-25 |
王艳春:“拍照须开证明信”是大学精神的轰...2011-04-25 |
张玉胜:“二审”更应成为公正司法“标杆”2011-07-25 |
严辉文:抵制校花评选也是一道风景2011-12-08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2014-12-23 |
观影自学的性教育还应综合施治2016-03-01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