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两会上,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被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在以前是极其罕见的。李克强总理在回顾2015年工作时特别指出“我国科技领域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纷纷表示,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需要更多“屠呦呦”!这种期待,更是一种对于科技创新的诉求表达,以及对于创新人才的热烈渴望。
一个国家拥有一、两项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并不能证明其已成为科技强国,但要想跻身科技强国行列,没有诺贝尔奖是断然不行的。这些诺奖级别的科研成果的获得,需要那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来努力实现,而杰出科技人才的出现则有赖于全社会所营造的良好的学术环境。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国首次摘得诺贝尔科学奖桂冠的是汤川秀树,他因以核作用力的理论为基础预言了介子的存在而荣获194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又有日本研究人员不断获得诺贝尔奖。日本曾在2001年提出过“五十年三十个诺奖计划”。截至2015年底,含美籍日本科学家在内,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奖,主要集中在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或医学奖项。这种井喷现象并不多,在世界范围内相似的情况,也仅仅有美国在1945年之后曾出现过短时期内获奖人数激增的景象。纵观日本21世纪以来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项,除天体物理与理论物理之外,其他研究均在生活中得以实际的运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都为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
这些不断涌现出诺奖得主的基础研究领域,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首先需要有稳定自由的学术环境,这样才能催生研究的独创性。进入后期的技术开发阶段中,则更为强调研发人员要与市场对接互动,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上对研发的支持。因此,已经有学者提出,中国当前的创新必须回归到原初的理念,即“广义创新”。而实现广义创新的源头在于全社会能否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由于治理学术环境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不同的国家在改善本国科研条件、优化人才成长条件时,也是基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客观审视当前的科学发展阶段,只有在正确的认知前提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科学判断。同时,要求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搞“拿来主义”,也不能一概趋同化、类比化。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我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就是以优化本国学术环境为根本,从科学文化层面来提升中国科研的“软实力”。国务院办公厅年初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优化科研管理环境、宏观政策环境、学术民主环境、学术诚信环境、人才成长环境的任务要求。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也强调,学术环境质量取决于改革的成效。只有整个学术环境提升上去,才能避免出现数学大师丘成桐所担忧的现象:“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未来,可以期待通过优化学术环境,将为中国带来更多的“屠呦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曾指出,中国以科教兴国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将使中国在21世纪出现更多的一流科学家和人才。中国要出现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做出一流的科学研究,需要有四个条件:一是人才,二是好的传统,三是决心,四是经济。毫无疑问,目前中国已经逐步具备这些条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学术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在为我们带来更多诺奖得主的同时,也会促进大量优秀的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学术研究不是生意买卖2009-01-07 |
光明日报:学术研究不是生意买卖2009-01-07 |
李力言:惩治学术不端需要川大力度2011-09-23 |
人民日报: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2013-10-14 |
人民日报: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2013-12-31 |
经济日报:迅速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2015-03-03 |
钟经文:迅速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2015-03-03 |
夏熊飞:“张家界低价团”事件中的高调与低调2015-10-14 |
韩小乔:堵住“权力文凭”的“后门”2015-12-08 |
张立美:禁止花钱发论文关键要改革学术评价...2016-01-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