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盗印教材,不能因为存在而“合理”
然玉
//www.auribault.com 2016-03-15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联合五部门下发《关于开展部分重点城市高校及其周边复印店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严厉打击高校及其周边复印店的盗版复印活动,遏制住日益蔓延的校园盗版势头。记者近日走访在京多所大学周边复印店,发现大多数店家仍在公开承接“私人订制”复印教材业务,甚至有店家电脑里囤有上百份电子版教材,“班级”团购生意搞得风风火火。(3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教材盗版复印,实则一直存在。只不过,随着此类现象愈演愈烈,随着相关出版社持续维权,其才引发了广泛关注。此番,数部门联合发文,针对高校打印店展开“打击盗版”专项行动,可谓正当其时!在相当长时间内,执法的疲软,以及司法追责的不畅,已经使得“教材盗印”变得司空见惯。适时予以专项整治,既是为了制裁具体的侵权行径,更是为了重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立场。

  从执法实践来看,打击教材盗印,显然还存在着种种难题。比如说定性难,如何区分是“合理使用”或是“盗版侵权”,就深深困扰着相关管理部门;再比如说,举证难、索赔难,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损失无法精确量化,导致后续难以对“打印店”索取赔偿……此外,尤其纠结的一点在于,作为复印教材的使用者,学生个体很少能被认定为是“侵权者”;然而从客观上看,当众多学生不约而同使用复印教材,又的确构成了对著作权人的利益侵害。对此,又该如何理解?

  现实执法过程中,只有在复印店现场查获“复印教材”,或者获取明确的“盗印盈利”的证据,才能坐实侵权的事实。但,若要做到如此无疑困难重重,这客观上导致执法威慑力严重不足!再加之,“买一本复印教材比新书省一多半的钱”,更是使得复印教材的生意供需两旺。令人遗憾的现状是,不少学生并不觉得复印教材有侵权之嫌,他们只会将之描述成应对“高书价”的无奈之举。

  那么,高校教材定价到底高不高?相较于政府定价的中小学教材,相较于动辄打折促销的畅销读物,大学教材的价格当然高出不少。可是也应该看到,这种相对的“高价”同样有其道理。首先,专业性极强的教材销售面较窄、预期销量有限,单本定价自然不会低;再者说,由于多数课程往往是指定教材,这种唯一性注定了不存在替代品,导致其售价有底气处于高位;而除此以外,即便单从智力付出和著述难度来看,教材写作者也有理由获得合理的回报。

  “教材太贵”绝不是盗印的理由,更不用说所谓“太贵”之说也许本就不成立!对于智力劳动的尊重,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本应是一种先决性的价值信仰。可是,在一些人看来,其竟然成了功利计算之后被首先舍弃的对象——因为教材盗印存在已久,我们便想出种种理由将之“合理化”,这实在是太过悲哀的想法。但愿这一次的专项整治,能够转化为一种长效的治理路径,并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于著作版权的真正敬畏。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