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国务院近日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赛先生”大规模引入中国将近百年,以科学精神助国人不断驱散蒙昧,滋养人才,攻克难关。目前,我们已在不少科技前沿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然而另一方面,时下的中国社会中,“伪概念”“伪科学”仍不时流行,“鬼神”之说还不时泛滥,折射出部分国人科学素养偏低的尴尬。科学素养整体稳步提升,但不同群体间不同步,不同地区间不平衡,是摆在眼前的现实。此次《方案》按“普惠共享、精准发力”的方针,提出实施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六大工程,正着眼于此。
应当看到,科学既有晦涩难懂、高高在上的一面,也有平易近人、贴近生活的一面。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科学素养更多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学方法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远比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要重要得多。比如,能否在遇到新的科学名词时展开自主学习,能否在明显的科学谣言面前进行理性判断,能否在遭遇困难之时寻求合理方法等等。正是通过很多具体而微的事例,公众得以亲近科学,科学精神也才能最终浸润生活。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就不妨以百姓的日常关切为切入口,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倡导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当然,倡导科学精神并不意味着让公众迷信科学,这实际是一种科学理性。当今世界,没有科学是万万不能的,但科学也并不是万能的。在科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或因认识工具不发达,或受某种思潮影响,都曾出现过偏误甚至谬误。科学的发展,本就面临试错、纠错的过程。对科学保持一份理性,保持一份由此而生的宽容,才是公众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也是提升公众素养需要涵盖的内容。
公众素养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从这个数据来看,目前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还有些薄弱。别让全民科学素养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别让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任重道远。
新生军训猝死并非不可避免2010-09-19 |
涂 石:也谈阅读与写作2013-09-03 |
人民日报:形成全民节约的生动局面2014-05-31 |
不可轻易触底线2014-06-06 |
许 锋: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尤其要注重细节2015-05-14 |
徐贵相:过有信仰的生活2015-07-02 |
路 军:创业学位班要多点“实弹演习”2015-11-27 |
于文秀:生态文明有赖于生态教育2015-12-16 |
按自己的节奏打出一副好局2015-12-30 |
弘扬雷锋精神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新型陆军2016-03-0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