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在校生因无力偿还网络贷款而跳楼自杀的消息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网络贷款”流行校园,究竟是学生的“福音”还是“陷阱”?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强烈的消费需求为网络贷款平台提供了商机,学生在被便利性和低门槛吸引的同时却容易忽视潜在风险,网贷市场亟待健全规则、加强监管。(3月19日新华社)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姓同学因承受不起网络贷款的压力而自杀身亡,把“校园贷”这个风靡的校园金融服务推到了风口上。在给一些大学生带来金融便利的同时,其所伴随着的风险,也应该引起学生、高校以及金融监管方面等的重视。
“校园贷”有别于信用卡,其审核快、放贷快,无疑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最爱。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缺乏必要和严谨的把关,以至于谋利成为“校园贷”唯一的追求,把风险和规则放在一边。由于缺乏必要的克制,不少大学生成为“校园贷”的宠溺者。超出偿付能力买电脑、买iphone6s、赌博等,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危险的边缘。而作为贷款者,“校园贷”的商家,同样也面临着资金收笼难的问题,甚至成为一锤子买卖的受害者。
高校学生群体稳定,有消费欲望,“校园贷”着眼于大学生群体这块“蛋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是,凡事就怕走向极端,为了利而利,虽然一时壮大了网络贷款的借贷数量,占领了市场份额,但无形中又在不断积累“有瑕疵的市场”,渐渐危如累卵。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姓同学的悲剧,恰恰印证了无节制“校园贷”的致命之处和危害之大。
“校园贷”并非一无是处,在一定程度上,“校园贷”帮助了部分大学生资金周转,满足了一定量的资金需求。但是,不管是出借方,还是借入方,都欠缺对自身责任的审视,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大学生群体方面,存在着无节制消费的潜在现实,“校园贷”的逐利性,也在有意无意地放任着这种无节制性累积壮大。一如吹泡泡一样,小孩要吹泡泡,大人就使足劲去吹,最后泡沫破裂。
“校园贷”作为金融产品,其必须并且只需遵守市场规则。这个规则就是权利和风险需要兼顾。既然推出“校园贷”,就应该立足校园这个基础,既要充分抓住市场份额大、消费潜力大的现实,同时,还要着眼于贷款这个方向。当失去了校园这个基础,而只追求贷款的无限性,就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至少有杀鸡取卵之嫌,最终不能获得久远的生命力。
而作为借入方,大学生们也应该摸着自己的兜兜想事情办事情,不要为金钱和物欲所累。即便是借入“校园贷”,也应该量力而为、适可而止。
市场行为遵循市场规则,除了参与方的自觉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严密的监管。在建构网络贷款市场中,需要在统一的监管下,形成金融信息共享,对超出还贷能力的人员,启动“熔断”机制,以此防范网络贷款给双方带来的潜在风险。
非要悲剧发生才反思撤点并校?2011-12-16 |
白 龙:以制度供给化解“校园风险”2013-02-20 |
邓海建:家长信息为何泄露需制度回答2014-03-25 |
校园足球 好事要抓实2014-08-06 |
人民日报:创业星火正燎原2015-05-04 |
走出“更难就业年”亟需思路突围2015-11-18 |
求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2015-12-15 |
农民日报:教育费用,家长不能承受之重2009-12-28 |
越来越近的大学 越来越远的校区2016-01-29 |
两会的教育议题凸显了公众关切2016-03-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