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包容互鉴是青年文明的引力波
信丰
//www.auribault.com 2016-03-28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 更多

  世界发展风云变幻,但文明包容互鉴始终是中国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国家主席习近平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再次阐述道,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最大公约数,它集中囊括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而对于青年朋友来说,在未来改造世界的筚路蓝缕中,如何利用文明这股力量来团结协作,继而构成丰富的精神和物质基础,我们须从习近平主席对于文明要交流互鉴的话语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文明的意义,在于思想的荟萃,心灵的寄托,以及人类对万物之美的诠释。而青年与文明的“有期而遇”,则正如李大钊所说的“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言语中的“斗”,并非是着眼于青年的意气用事、情绪使然;相反,这个“斗”字,在于影响周边、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工具箱”。它谦卑,友好,有效。放在当下的大国行情中,则有包容和互鉴这样的更深体悟和多维思考。

  包容与互鉴,是中华传统思想的薪火相传,也是中国青年可以借鉴的文明要素。譬如,丝绸之路精神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就信奉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高远立意。这既是世界各国所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而包容、互鉴的登高望远,为青年文明提供了不偏不倚的精神指引,也为自己人生与事业的融合共赢大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包容和互鉴,正如两腿走路,双桨划船,其脚踏实地的模式,抚古思昔,皆是如此。习近平主席曾借喻说,中国丝绸和瓷器曾经令当时整个英伦为之倾倒,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则使世界丝绸业和制瓷业脱胎换骨。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这就是包容互鉴的文明样板。

  而就在不久之前,引力波这场伟大的科学发现引发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而一位名叫胡一鸣的上海年轻人全程参与了引力波的探索研究。正是包容互鉴的推动,才有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却能为共同目标而奋斗的年轻力量。它所打造出来的文明力量,值得这个世界有所期待。

  包容胸怀比宇宙还宽广,互鉴传递比光速还快,文明接力也将比历史还久远……年轻人,不妨用这种“引力波”的能量传递方式,来共同打造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青年文明正能量。有了这种支持,梦想才会有共识,观念才会有对接,而奋斗的人生,也将牵挽各方,与众不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