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3月初,河北沧州市第一中学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近日,沧州一中微信公号就此事件发布声明称,维持对12名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严肃执行校规,体现了学校为大多数学生负责的担当。”(3月28日《新京报》)
手机天然成为了学校管理的天敌,而且这种敌意越来越浓。据《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广西、江西等地都曾有学生因持手机被学校开除。
如今,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不仅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也正在加剧,甚至成为他们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既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活动在互联网世界里进行已经成为新的趋势。但可悲的是校园管理却一再强调“严防死守”,僵化的管理思维与模式,暴露出了学校管理的简单粗暴,是逆社会化的表现,更是对平等教育权的剥夺。剥夺与粗暴的背后,更难说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所致,持有手机不过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但是校规与人本却容不下一个小小的手机,学生偷偷摸摸使用的手机一响让“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精神成为了一句空话,让《学籍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教育法》成为摆设,不知道这样的校规根据什么制定而来?又如何真正生效?校园管理将基本的法治原则、对学生应有的尊重摒弃了,却以“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为理由自证其合理性。没有了法治与尊重托底,任何的为学生考虑与负责都会显得那么苍白,甚至是对平等、法治的底线进行挑战。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手机是青少年社交需要的重要载体,平等受教育权不受剥夺体现的是尊重需要。社交需求与尊重需求是青少年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会的关键,也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持有手机遭开除,是对青少年学生正常需求的无情剥夺,更是对成长的摧残与不负责。
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新事物,这也应当是教育的应担之责。或许,持有手机被开除只是一些极端的个案,但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却是普遍现象,如何有效管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有效地管理不能置学生的需求于不顾,更不能以牺牲基本的权利与尊重为代价。“硬校规”只有立足于青少年学生社会交往与社会化正常需要这样的事实才能真正“软着陆”。学校应当理性引导学生正确认知、正确对待手机,注重与家长间的协同配合,共同监督好青少年学生手机使用,让学生在监督之下学会独立、理性使用手机。对于过渡依赖手机、手机使用不当的,要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并帮助这些学生走出认知使用误区。
该清醒的是那些陷入简单粗暴管理而不能自拔的学校,因为这样的管理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本意,更把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简化为对处于社会认知形成阶段的学生的规训与惩罚上。只有学校清醒了,在对待手机的问题上,学生也才会清醒。针尖对麦芒,只会离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