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兼职替考少拿穷说事
杨朝清
//www.auribault.com 2016-04-0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福建省漳州市在校大学生吴某因为担心挂科,找人替考而被抓了,代他考试的郭某也落网,而且还牵扯出另一起替考案。最终,3名大学生由于陷入替考门被取保候审。(《海峡都市报》3月30日)

  近年来,透过媒体的披露,河南替考事件、南昌跨省替考事件先后进入公众视线。替考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益链,“枪手”、买家和中间商各取所需。然而,替考极大地损伤了教育公平,让一些人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取了原本不属于他的机会和资源,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劣币驱逐良币”。

  与其他兼职相比,“替考”在一些大学生看来,相对轻松、来钱快。一次替考的成功,让他们的侥幸心理不断膨胀,变得无所顾忌。其实,那种将替考当成兼职的做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失落的产物——底线的失守,法律意识的淡薄,让“枪手”陷入投机取巧的泥潭。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东窗事发之后,替考者必须要为自己的轻率与糊涂付出应有的代价,接受法律的规训与惩罚。

  从现有的案例来看,“枪手”大都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大学生。此前,因南昌跨省替考事件被开除学籍的大学生“枪手”敖辉曾致电媒体,表达悔恨之情,希望得到社会原谅和帮助。“经常吃泡面”的他,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我。然而,贫困不是大学生替考的理由,而是他们为自己的堕落找到的借口。物质上的贫困与精神上的苍白一旦联手,大学生就很容易滑向欲望的深渊。

  “人应该从各种磨难中走出来,精神上强大起来,变得更坚强”。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求学之路的艰辛,也是精神成长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利完成学业,贫困大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做家教等多种合法途径来缓解经济压力。

  只有在失范和非失范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对替考“零容忍”,才能守卫机会公平的底线。替考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和社会交换,不是“拿人钱财,替人出力”,而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替考兼职”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小。一方面,要给替考树立一道红线,成年人必须为自己的疏忽和过错“买单”;另一方面,要给大学生精神“补钙”,让他们即使物质上匮乏,心理上也足够强大。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