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自身成长,行业促进,少不了他山借玉。听课成为从教者传经纳新的重要环节,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这项常规性的教学活动,在如今却遇到了尴尬,很多时候,听课成了挥之不去的“烦恼”。
30多年的经历告诉我,这种变味走样的听课可真是弊端多多。
听课太多太滥。不好说听课归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但一学期听多少课学校做不了主却是铁打的事实。往往是上级下发一个指标,学校照章执行,教师也就必须全部完成,因为谁也不愿戴上考核不合格的帽子。年轻教师,学校还要增加一倍的听课量。想想看,教师一般都要带一到两门课,有的还要当班主任或兼其他工作。短时间,还有点兴趣和劲头,时间久了,也就疲于应付了。缺少听课质量的检测和反馈,又极大消损了教师的积极性。深谙此道的教师们,只管提交足够的听课笔记也就高枕无忧了。
上课太假太作。有听课就有上课的。可供听课的课有研究课、观摩课、检测课、校内公开课,还有就是同行之间推门即入的自由课。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课堂上假的东西也多了起来。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我总觉得是一个“利”字作祟。有水平的想“一课”成名,没能力的不想丢人现眼,至于评比类的课那就更是极力包装。学校要荣誉,老师有切身的考量,所以这样的课大多太做作,有的甚至是预设好角色的“表演课”。
笔者,就目睹耳闻过“戏外学生”与“戏内学生”争夺发言权的闹剧。“戏内学生”指着“戏外学生”的鼻子说:“这个问题是老师分给我回答的。”这已经不是穿帮的问题了,难怪有人感喟“我们教育的良心还有多少”了。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听优秀老师的课,就像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听课,是送上门来的“免费的午餐”。听名师的课,见贤可以思齐,事半功倍;听新人的课,感受新鲜的气息,激荡固有的思维也有好处。即便是一节糟糕的课,但凡听课者能抱有度衡的态度也能从中体认自身的教学状态。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上课态度不端正,备课不充分,目的不明确,花拳绣腿,高开低走,走到哪里算哪里。
评课太虚太飘。谈论上课,就不能不提及评课。每个上课者,最初的职业需求都非常希望听课者能对他的上课情况作出评析。然而,岁月往往磨蚀一些人美好的情感。现在已经很难听到热情善意客观公正的评课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评课批评太多,有时压得年轻人抬不起头。而现在,上课者和评课者都存在诚意不足的问题。上课者听到表扬大抵脸露笑容,听到缺点总要解释一番。评课者事先不了解上课者的想法,人在课堂,心有旁骛,评课时也就很难有对点的指教。有的老师不好意思当面说出子丑寅卯,常常作一番“官样发言”,大部肯定,微处轻挑,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有人附和,有人干脆作壁上观。更有甚者,以感情利益作为标准,随意评弹,褒则不吝美词,肆意吹捧,贬则一无是处,任意吐槽。
听课,这种有意思的活动成为教师的“烦恼”,原因不一,有人因芜杂的听课而生,有人因演戏的课堂而生,有人因飘忽的评说而生。更多的人因上述人的烦恼而生。
是时候让听课回归常态了。崇本务实,返璞归真,这是王道。我们走了很多路,但千万不要忘了出门的目的。
一、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简政放权,把听课的权力彻底交还学校。一学期听多少课,听什么,如何听,做咋样的笔记,都由学校负责落实。
二、建议学校制定科学有效的听课方案。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完善“上好课、听好课、评好课”的机制,统领全局,尊重专业,真实、平实、扎实地开展听课活动。
三、建议广大教师认真而诚恳地对待听课活动。葆有信念,率真务实,做明白人,做明白事,放下包袱,团结合作,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具体的工作中做一个思想和行动的“人中人”。
崇 轶:别让手机伤了孩子2011-11-25 |
网声2012-05-18 |
佘宗明:手机垒起的情感围墙2012-10-16 |
长沙晚报:是谁总与几只鸟过不去2012-11-15 |
薛 原:被“速成”蹉跎的二十年2013-11-29 |
凌 河:改革要破“中梗阻”2014-06-16 |
春运抢票猛于丈母娘2014-12-22 |
张 涨:网络红包商战莫要冲淡人情味2015-02-12 |
赵欧仁:性教育不必遮遮掩掩2015-06-02 |
别让工人流汗又流血2015-11-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