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吸引家长的真是特色课吗?
张 涨
//www.auribault.com 2016-04-22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特色教育在招生开放日上唱主角,说明素质教育开始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了,但最期待高考“总指挥棒”的改变。

  连日来,广州不少高中接连举办招生开放日,广雅中学、广外外校、广东实验中学等均放出特色“大招”,争揽优秀学生。

  年年招生开放日,今年有一个新现象值得玩味。比如广外外校开出了12门有趣的文化选修课,开放日当天家长就饶有兴致地旁听了一堂“楹联欣赏与创作课”;广东实验中学则晒出一系列学生的发明成果,能保护眼睛的高科技眼镜、可读取人思想的装置等。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并不强调自己的学生成绩多么好,而是强调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特长。在招生开放日这一难得的展示机会里,这些名校秀出来的都是不折不扣的素质教育范儿。

  在度过了强调公平和基础的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给高中一定空间来打造自身特色,培养学生特长,值得鼓励。这既符合当前社会更注重创新的发展需要,也更贴合追求个性的观念进步。这几所学校的特色,也并非专属招生开放日的“花架子”,比如广东实验中学突出的学生科创,就是学校主动引导的结果:每学期开设近20门科技类精品课程,还有18位科技教育专职辅导员、134位兼职科技教师等。这说明,至少在高中阶段,广州一些中学已经把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中,值得点赞。

  但从教育系统来看,对于学生特长和学校特色的重视还存在明显的梗阻:高中越来越追求特色了,高考和高招却依旧主要靠分数说话。因此,这些参加了学校开放日、有意报考这些名校的家长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看重学校在分数以外的追求和努力?也许,最终决定家长将孩子送往哪个学校的,成绩还是王道。毕竟高考不会考“楹联欣赏与创作”,能凭发明创造走自主招生渠道的也只是极个别学生,不排除大多数家长仍然视“特色教育”为可有可无的加分项,实属无奈。

  有鉴于此,在肯定高中追求特色教育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喊了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口号能否落实,必然也必须要体现在高考“总指挥棒”的改变上。正因为此,教育界人士呼吁高考评价指标多元化、加快推进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给高校办学特色和学科设置更大自主权力等,虽在逐步推进,但依然任重道远。

  当然,呼唤特色教育,也有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其一,素质教育并非不要分数,而是分数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之一。以往的经验表明,完全靠分数,公平是公平了,但也可能扼杀了一批创新型的“非主流人才”。只有把调配“分数硬标准”和“素质软标准”比例的权利还给高校,“我的招生我做主”,才能让我国高校摆脱千人一面的困境。其二,强调素质教育,也要以公平为前提,正视我国的城乡教育差距。学生特长和学校特色受到重视后,农村学生显然更加吃亏。城里的孩子忙着练钢琴、学编程、踢足球了,村里的孩子可能还没摸过钢琴和电脑,更没见过标准的足球场。学生培养特长、学校追求特色,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大量投入,说是家长“用钱堆出来”也不过分。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尴尬,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尽快拉平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同时适当保留重点高校对农村地区招生的比例,从“起跑线”和“终点线”上守护公平。

  特色教育在招生开放日上唱主角,虽然只是素质教育迈出的一小步,但这一步却是真切而具体的进步。当然,彻底的改革需要时间,但套用一句流行语:改革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尽快行动起来,素质教育终会引领下一代中国人的成长。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