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农村娃的出路不应被“设计”
杨青亮
//www.auribault.com 2016-04-26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农村教育要有一点乡土味》一文,作者在文中提到,现有基础教育同质化严重,农村教育难以融入农村社会,并最终造成越来越多的“城市农村生”(到城市学校上学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农村盲流生”(到城市打工的农村辍学学生),进而提出学校应该大力发展农本课程,形成良好的育人模式。

  的确,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根据兴趣特长进行分类发展,但这是不是解决“城市农村生”和“城市农村盲流生”的合理措施,以及是否有利于教育均衡都值得继续探讨。

  应该看到,“城市农村生”和“农村城市盲流生”的产生,并不主要是因为现有基础教育同质化严重,农村教育难以融入农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由城乡之间的资源差异造成的。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大部分“城市农村生”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才来到城市的;而“农村盲流生”则很多是因为家庭压力才选择辍学打工,而这些家庭压力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带来的,并且他们选择进城打工是因为城市中的职业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笔者以为,基础教育主要是传授给学生适应时代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其主要作用就是开阔眼界,所以需要全面发展。发展兴趣特长以及一些适应社会的特殊技能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在发展兴趣时面向农村学生大力开设农本课程,则难免有一种导向性:鼓励他们留在农村,为农村服务。可问题是,为什么要引导农村孩子留在农村呢?这样不是阻碍了人才在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吗?

  基础教育要为孩子的人生出路做设计,应该均衡提供各类兴趣课程,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特长,而不是倾斜发展某类教育形式和内容,让他们失去更多的选择可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