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创意写作“抄袭门”考验审查能力
堂吉伟德
//www.auribault.com 2016-05-09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日,“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被爆出一等奖获得者、江苏某中学高三学生王某的作品涉嫌(存在)抄袭,引发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生6日还通过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报名的初审,目前正在公示阶段。对此,北大培文杯主办方和清华招办均表示,正对其参赛作品及提交作品进行审查。(5月8日《新京报》)

  在“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社会风气下,出现创意写作大赛抄袭的行为,当然并非偶然现象。更何况,在“背范文”和“抄范文”的教学模式下,很多青年学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借鉴冲动。只是,当其把过度借鉴别人的作品,用于参加大赛并获奖,取得了“自主招生报名初审”的资格,那么所涉抄袭事件,就具有了公共性的特质,因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理应为此付出代价。

  按理说,冠以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的名头,一等奖获得者还将获得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自主招生推荐资格,如此有影响力的赛事,理应对作品的真实性进行严格的把关,并将其作为一道严格的程序。何以未能发现抄袭而让其“登堂入室”。抄袭之风的日盛,甚至达到了无孔不入的境地,包括大学导师、科研专家等群体在内,也成为抄袭的重点,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机构成为抄袭的重灾区,其实跟审查机制不畅、审查能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一篇作品在入选或者上报时,没有被及时发现抄袭而被淘汰,给了抄袭者过于宽松的环境,让投机者有了投机的巨大空间,那么就无以遏制其投机取利的冲动。

  在国外,对论文和学术的真假有着严格的鉴别机制,诸如著名的Turnitin反剽窃系统,就可以检测相似度,然后根据相似度判定是否抄袭或者剽窃。技术运用具有兼容性,国内同行在采取“拿来主义”之时,还可以使用专业的搜索引擎,利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技术把关。不过,很多抄袭或者剽窃事件曝光,包括大量的高校论文和学术造假,都是通过内部或者外部人员的举报才被发现,那么足以说明,国内在专业性审查方面还存在短板,对于学术造假和作品抄袭等行为,还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关口”。门槛太过宽松,造假行为不能在“火眼金睛”下现形,那么创新写作的“抄袭门”就会屡禁不止。

  其实,对于一篇论文或者学术进行真实、原创性鉴定,确实属于一门技术活,除了那种直接照抄照搬的抄袭外,“改头换面”的剽窃很难作出鉴别,仁智各见之下,也会引发很大的争议。因而,一方面需要建立一个统一而明确的鉴别标准,对相似性进行细分化的明确,制定出一个可以参照的指南;另一方面要建立一个权威而高效的鉴别机构,对存在争议的行为作出终极裁决。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责任连带的体系,从论文和作品提供者,到指导者、导师和负有管理责任的领导者,到最后对作品质量把关的评委,都应对其作品的真实性负责,在各自的环节中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以此形成一个链条式的把控机制,如此才能实现全面布控,并达到源头治理的效果。

  如同市场上假货泛滥,跟监管机制的效力失灵有直接联系。论文抄袭、学术造假和作品剽窃,同样与审查能力不强联系紧密。王某的决赛作文的所涉嫌的抄袭,主要是人物设置、主要情节点及之间的逻辑顺序和部分语句等方面,跟传统的抄袭鉴定标准,有很大的差异性,若是对同人写作没有较深的专业认知,那么就很难对其否涉嫌抄袭及情节有多严重,作出专业性的判断。如此看来,在抄袭和造假已然升级的情况下,如何识假、辨假、防假和打假,已成为一个专业性的问题,也是防止“抄袭之风”泛滥的技术考验。

  是先有道还是先有术,并非蛋与鸡的二维命题。其实,审查能力的缺失,跟对学术造假的纵容心态和宽容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对抄袭和剽窃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才能从政府部门、专业组织、民间组织和社会公众层面,建立高度协同和快速反应的体系,从而密织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创意写作“抄袭门”才会无处遁形。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