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装穷大学生” 装不出“可怜话费单”?
司马童
//www.auribault.com 2016-05-10 来源: 羊城晚报
分享到: 更多

  “21人取消贫困生资格,32人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降级为一般困难。”近日,江苏大学学生工作处正式公布了对4463名贫困生话费调查和处理结果。从2013年开始,江苏大学尝试每年以手机消费调查的方式对在库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对月平均消费100-150元的同学,建议降级处理;对超过150元的同学,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5月8日扬子晚报)

  高校里都有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帮扶政策,僧多粥少之下,有些“装穷大学生”便虚拟困苦以求浑水摸鱼。江苏大学此项名为“利用手机话费大数据”的“精准识贫”举措,貌似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对在库贫困生某两个月的话费调查,根据其不同消费支出情况,判断哪些大学生不是很穷和真穷。这听似新鲜,但我不禁要问:“装穷大学生”还怕装不出一份“可怜话费单”?

  用话费测贫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宜作为“精准识贫”的唯一标线。比如,有些贫困大学生为了自力更生化解困境,可能会选择利用休息时间去打工或做家教挣钱。这当中,要是有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网络流量或手机通话,其话费支出自然就会水涨船高。

  还要知道,按着大学生的智商和能力,“装穷”者如果晓得学校会“话费识贫”,某些人大概不必开动多少脑筋,就能想到“对策”:利用手机的“一机双卡”功能,一个卡的消费数据用于应付调查,而另一个卡则隐而不报。

  “装穷大学生”当然也装得出“可怜话费单”。那么,校方仅仅凭着一招“话费调查大数据”的验证,又能准确“验”出几条滥竽充数的“笨笨鱼”来?

  的确,贫困生认定是各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监管难,贫困生库或多或少难免掺入一些投机作假者。但“装穷”毕竟不是真穷,只要有关各方认真对待、严肃整治,骗取扶贫资助的大学生必然日益减少。除了这一点,更值警醒和关注的,其实还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打压和消除部分高校大学生心中“装穷无过”“骗补聪明”的不良思想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抓好前者是治标,落实后者才治本。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