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雾里看花的“部属高校晒预算”
光明网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6-05-13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高校里的钱都花哪儿去了?这个问题越来越需要一个清晰可稽的答案。来自媒体的消息称:截至昨日(12日),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至少有73所高校公布了其2016年度预算,今年73所高校的预算支出总额达到2957.18亿元。预算支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年度预算数均超百亿元。

  有财务透明,才有权力干净。从今年的预算情况来看,尽管数字了然、项目清晰,但依然分类简单、指向不明。媒体能看图说话的,大概也就只是“清华北大收入支出均最高”、“预算前十东部高校占了8所”、“首尾相差179亿元”等花边结论。可问题是,仅仅在绝对数字上绣花,而无法窥见内里的花钱门道——如此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预算公开,监督意义何在呢?

  我们当记得去年,一份在网络上被疯转、被称为中国高校“富豪榜”的榜单,再次引起公众对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情况的关注。被疯转的“高校富豪榜”,数据来源是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2014年决算报告。榜单显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年度决算数均超百亿元,进入“百亿俱乐部”。舆论热议的,无非也只是高校间的“高富帅”及“贫富差距”,但坦白说,这样的讨论,几乎也徒具口水意义。各家高校的收支又不在一个坐标系上,人员结构、校园规模、建设速度等完全不一,有什么比较意义呢?于是有专家认为,“高校富豪榜”是对高校公布财务信息的扭曲和误读。但其实,在这种扭曲与误读的背后,弥漫着一种看得见的愤懑与焦虑:作为纳税人,公众想要窥视高校花钱的流程,然而,现有的预决算公开制度,未必能满足得了这份“刚需”。

  仅就眼下的70多份年度预算来看,起码有三个层面有待细化并释疑:一则,既然是高校预算,公众最关心的自然是比如教师工资、教学设备、学生补助等都花了多少钱。所谓预算公开,能否将这些核心项目公开在明处?二则,高校行政化是个不争的顽疾,而社会对“三公”支出反响最为强烈,那么,高校预算能否在这些热点上不避嫌地及时回应民意?三则,很多高校“其他收入”金额较大,比如北京大学的其他收入为42.57亿元,占总收入的35.82%;中国政法大学的其他收入为9000万元,占9.21%.“其他”太多,透明性就成谜。当然,最关键的还有,这些安排到底合理不合理、有没有靠谱的审计等专业监督兜底,似乎也需要稳妥说明。

  以财政拨付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有责任让预算清单从“糊涂账”成为“明白账”。

  近年来,一边是大学学费上涨,一边是象牙塔窝案丛生,财务透明成为纾解类似症结的首要前提。然而,包括财务在内的高校信息公开,却未必是“校园越大、表现越佳”。2015年3月,测评对象涵盖教育部直属高校、“211”、“985”等在内的115所高校的《中国高等教育透明度指数报告(2014)》发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传统顶尖高校并未排入前十,北大更是跌出前50名,位列62名。无独有偶,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第三方评估《2014年度高校信息公开情况评价报告》,75所直属高校中,北大仅排在58名,人大和清华则分列第25名和26名。钱越多的地方,如果透明工作越不得力,问题和悬疑自然不太让人放心。

  “民心所望,施政所向。”高校预算公开,也当遵循这个基本逻辑。早前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现代学校制度,当然包括透明公开的财务运行体系;预算作为其间重要的环节,恐怕更要在数字、条目等层面做足功夫。但愿来年的“部属高校晒预算”,能超越绯闻与花边,成为真正的公共议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