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动态管理倒逼导师回归本位
杨朝清
//www.auribault.com 2016-05-1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只有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动态管理才能对导师形成长期的、普遍的、强烈的行为感召力与约束力。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研究生和导师互动的匮乏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作为知识精英的导师,往往承担着多个社会角色,不可避免会出现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导师很忙”既有导师工作任务繁多等客观因素,也和导师的教育观念、价值排序等主观因素密不可分。

  那种“一劳永逸”的导师选聘制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自律。对于研究生来说,遇见一个认真负责、关爱学生的导师是人生的幸运,遇见一个敷衍塞责、“放养”学生的导师是人生的不幸。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实行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既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也回应了研究生的利益诉求。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的作品,为何要和导师勾连在一起?在理想的图景里,研究生和导师构成了一个学术共同体,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的评委,也是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教练;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品质,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导师角色扮演的一面镜子。

  当下许多高校都会组织研究生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好导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践行了“爱的教育”。教书育人离不开责任担当,研究生不仅在学习、科研上需要导师的信仰驱动和价值领航,在生活上、心理上也需要导师的关心和帮助。让导师在岗位上更好地履行职责、让导师切实地负起责任来,既需要他们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伸展。

  实施导师动态管理,打破导师的“铁饭碗”,有助于激发导师的教育活力;给导师戴上“紧箍咒”,有助于倒逼他们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说到底,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离不开良性的师生互动。多一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让研究生走出“放养”状态,得到更多精细化、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

  导师动态管理尽管初衷良善,在执行过程中也要避免“一刀切”。不论是不同学科的差异性,还是人才培养的规律性,抑或生源质量的复杂多变性,都要求导师动态管理要保留一定的缓冲地带和回旋空间,坚持宽严相济、张弛有度的原则。只有弥合导师和研究生“碎片间的缝隙”,寻找不同利益群体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动态管理才能对导师形成长期的、普遍的、强烈的行为感召力与约束力。

  通过互动,让师生关系联结得更加紧密,本质上是一种双赢。导师动态管理既是一种“紧箍咒”,也是一种催化剂,有助于让导师和研究生消除距离感和隔阂感,让导师用脚踏实地的付出“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赢得尊重”。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