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北京大学“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度“刷屏”网络。2014年,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薛逸凡是当年该专业唯一一个毕业生,只有她一个人的专业“合影”走红网络。在即将到来的6月,她的师弟安永睿也将拍一张“一个人的毕业照”。据了解,北京大学的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
学校的专业设置,大多循着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盯着一些热门专业是情理之中的,对个人前途的抉择,必然有着功利的考量。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总还需要一些人坚守一些领域,传承一部分知识,就像“为往圣继绝学”,在多数人脚踏实地时,得有一些人仰望星空,不然人类都会忘了高昂头颅的姿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确实如此,无论多么生僻的知识,它的流失对人类都是一种损失,这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缺少了一块,而这类知识的价值或许仍深埋在学术研究的视野之外。比如在2009年,季羡林先生去世,他一人独自支撑几十年的绝学——吐火罗语在国内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而吐火罗语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又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社会来说,需要更多的人坚守冷门知识;而有更多的人选择冷门学科,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北大古生物学毕业生薛逸凡有一句话问得很深刻:“我们经历了或者还在经历着一种为了社会需求、他人的眼光去选专业、学习的工业化高等教育阶段,但我们何时才能进化到为兴趣而学的小时代?”为兴趣而学,不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整个社会都该提供这样的可能:生产力提高了,才能解放更多的智力资源投向冷门学科;社会的分配机制更合理了,从事冷门学科的研究者才不会患得患失;社会的舆论评价体系摆脱了功利至上的色彩,这些学生们就会少几次面对别人一厢情愿的“同情”,能够更坦然、更笃定地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工作。
这两年引发舆论围观的“一个人的毕业照”,都来自于北大古生物学专业。其实我们乐见“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多几张,可以来自于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高校提供了知识传承的渠道,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坦然只为兴趣而选择人生道路。“一个人的毕业照”更多了,也是在为社会认知纠偏,让这些学生至少可以不用费尽心思地回答“学这个以后干什么”的问题,“为了知识而学习”,这就应该是全部答案。
王玉初:我们读书的热情都去哪了2014-02-12 |
顾 骏:教师辞职当建筑工无关“读书无用”2014-04-17 |
广州日报:对“高冷”的博雅学院不妨多些鼓励2014-06-24 |
大众话题:我们都曾年轻,也曾很穷……2014-08-06 |
我们都曾年轻,也曾很穷……2014-08-06 |
张 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足球特色学校”?2014-11-13 |
静待释永信的“了断”2015-08-03 |
谁是数百学生“被办卡”的幕后导演?2015-08-27 |
“廉洁教育太虚”不应仅归于个人之过2016-02-22 |
人心苟且,哪来诗和远方的田野2016-03-3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