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
丁永勋
//www.auribault.com 2016-05-24 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 更多

  出版方和编选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语文教材究竟应该选什么样的内容?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进而需要问的是,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材?

  今年秋季,全国部分省区市将有400多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教材。新版教材进行了较大调整,大幅增加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同时根据时代变化,替换了40%左右的课文。其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南京大屠杀题材课文被撤换”这个以讹传讹的消息。

  语文教材的修订,可能是少有的能够引发全民热议的教育话题。之前,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教辅书的修改,总能引发关注和争议。人们会从一篇文章的增删,解读出很多信号,因此得出“去传统化”或“过于西化”等截然不同的结论。

  当然,这些解读有的是断章取义,有的是以讹传讹,并不一定准确。但这至少说明,在很多人看来,语文教材编选修订,不是单纯的专业或学术问题,还带有文化传承、思想熏陶和审美教育等功能。

  由此,出版方和编选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语文教材究竟应该选什么样的内容?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进而需要问的是,什么才是好的语文教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教材是一种实用性工具书,教孩子识字和学习使用语言,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功能。这就是语文出版社社长兼前语文老师王旭明所强调的,语文教材姓语名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也就是说,工具性、实用性是教材必不可缺少的特性,从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到解放前国文教材的“见到先生问声好”,再到很多人小时候学的“人口手大小多少”,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并不包含太多思想内容,主要是帮助孩子识字,进而学会规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但是,随着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识字和鉴赏水平,需要选择一些完整的诗文等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而文章总是有意义的,都带有某种感情和思想。这就要求教材所选内容要文质兼美,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语言规范、准确,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和接受习惯,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要尽量选择那些文字优美、积极向上,体现传统文化精髓,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章。

  具体到哪些文章体现这些要求,该选哪篇不选哪篇,则见仁见智,需要广泛听取专业人士和一线教师的意见。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变迁,教材也有必要与时俱进。比如,一些明显与主流价值观或实际情况不相符,甚至虚假编造的、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内容,则应删除或修改,比如鼓励不恰当见义勇为的《谁勇敢》等文章,删除就比较合适。

  而讹传被删除的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实际上只是同样题材换了一篇文章,不应过度解读。对孩子进行历史观教育,也是教材应有的功能之一,但也要考虑教育方式和孩子的接受能力,而且这也不是只靠语文教学就能独立承担的,还应成为历史课的重要内容。

  以上述标准来衡量,语文版教材修改后增加古文内容的比重,可以体现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课后练习增强实用性和互动性,是语文教材属性的回归,这些都值得肯定。至于具体文章的编选是否适当,教材是否合用,还是让语文专家和真正使用教材的师生来评价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