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消灭虚假大学须先消除投机心理
施经
//www.auribault.com 2016-05-24 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日前,教育服务类网站“上大学网”公布了第五批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73所虚假大学上榜。

  2013年至今,全国已曝光五批共400余所虚假大学。在高考即将来临之际,及时发布此类信息,对于指导考生、家长开展后期择校工作,防止受骗上当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我们谈及虚假大学时莫不深恶痛绝,实际上,许多人对“何谓虚假大学”并无清晰认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将“虚假大学”和“野鸡大学”简单混同起来。野鸡大学这一称谓源于美国,指的是“经过注册,但因教学质量过差,其授予的学位不受认可的学校”,所以,名副其实的野鸡大学颁授的是“真”文凭。“虚假大学”则全然不同,它们从一开始干的便是贩卖“假”文凭的非法勾当,将其混同为野鸡大学,无异于弱化了其危害性和恶劣影响。既然虚假大学本是子虚乌有的存在,那么,它又为何屡禁不绝呢?

  一种观点认为,虚假大学对普通考生和家长有很强的迷惑性。从已公布的名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大学的名称常常由省份名称与专业名称组合而成,无不貌似尊大。在查询学校信息时,“官网”内容也“五脏俱全”,一时之间实在难辨真伪。如榜上有名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光浏览名称及网站都不易发现破绽,因为校名采自北京建筑大学的曾用名,网站内容也编制得有模有样。今年5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发表声明:“南方科技学院”盗用其官网内容进行虚假宣传。试想,如果学院未及时发现这一情况,不明就里的考生该多么被动。为此早有网友呼吁教育部要加强信息公布,公安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不过,单纯依靠教育部和公安机关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教育部加强信息公布,公安机关加大打击力度,再配合群众举报,才是打击虚假大学的最佳途径。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少考生和家长往往在“确定”受骗后才选择报案,而在此之前,却抱着投机心理,希望通过虚假学校“廉价”地购买文凭。此前,一位名为“东东”的网友在网络上吐槽,称自己花费1万多元通过“上海工程管理学院”网络教育买到“本科证书”,最后因检索不到证书编号才发觉上当。在“东东”看来,自己只是一名无辜的受害者,可是,当他掏钱买证书的时候,本该有所怀疑了,他肯定明白,正规学校并不允许买卖文凭。其实,每年高考结束后,由学校组织的填报志愿工作,各项安排虽称不上天衣无缝,虚假学校也断不敢贸然跑到学校自我推销。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散布虚假消息,吸引“有需求”的考生和家长主动联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同此前国家专门整顿的“山寨社团”,许多人明知社团为假,仍欣然参与其中,说穿了,是希望趁机捞一笔可供将来“混水摸鱼”的好处。不少用人单位在接收员工时,对文凭真伪不加核实,这便给那些一门心思投机钻营的考生和家长以可乘之机,并变相纵容了犯罪分子的欺诈行为。这并非在为诈骗者辩护,他们的行为触犯国家法律、扰乱教育秩序,没有丝毫可以辩解的余地,只是贪小便宜的考生由于暂时受挫便走“捷径”,也不得不予以指出。

  “有需求就有市场”,经济学原理往往能揭示出残忍的事实。要消除虚假学校,必须从源头上掐断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心理,考生和家长必须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审慎作出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