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太奇葩了!”“毛病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这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陈吉德参加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评审工作时,看到一篇2014年的博士论文后愤然写下的“读后感”。陈教授说:学生和导师极不认真,极不负责。并向教育部发问,能将这位博士召回么?(5月24日《南方都市报》什么样的博士论文让陈教授如此“惊叹”?细看报道,该论文一是标题奇长无比,二是语病多多,三是内容拼凑堆砌,一点儿“论文味”也没有。比如论文第八章第三节的标题:“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摄影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拍摄的审美倾向”,字数超多且字词前后颠倒,不知所云,可谓“差到触目惊心的地步”,难怪陈教授要气炸了。
教育部负责人员表示,这是2014年的博士生学位论文,一般不会对作者本人进行处理,审核情况仅对论文所在博士点的考核有所影响。目前,只对博士生抄袭论文作出学术不端处罚。换言之,粗制滥造论文成本非常低廉,对学生和导师几无影响。只要是“搞定”了导师和论文审核组,质量低劣的论文一样可以过关。在有些博士生看来,既然随便拼凑一篇论文省时省力,又没啥风险,何必还要苦心孤诣,日夜用功呢?
封闭的学术圈子、僵化的评价体制和落后的评价标准,晦暗不明的利益关系,必然催生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论文。这么不可思议的“奇葩论文”能够通过答辩,说明这种现象并非个例,这次不过是非常“不幸”地被抽检到,又“不幸”地遇到了喜欢较真的陈教授罢了。
陈教授呼吁,对于有严重问题的论文,应该像汽车问题产品召回一样实行召回制度。笔者认为,为捍卫学术道德、整饬不良学风,对“奇葩论文”不仅要召回,更要加强对论文质量的全程审核,强化责任追踪,加大惩戒力度,铲除“奇葩论文”的滋生土壤。这不仅需要认真如陈教授者义愤填膺、不吐不快,更需要主管部门反思并“起而行之”,尽快堵上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之类论文产生的“通道”。
张 剑:对论文抄袭,北大不能只有辩解没有...2014-08-25 |
慕毅飞:无知大意不是过失致死案的免责理由2015-07-31 |
易国祥:真正的职业精神必定超越编制2015-08-31 |
谭柏平:保护人文遗迹是环保法题中已有之义2015-10-23 |
熊丙奇:以信息公开遏制高校“窝案”2015-11-26 |
呼格案追责名单距离正义尚远2016-02-03 |
新闻观察:冤案是否追责与当事人态度无关2016-02-04 |
冤案是否追责与当事人态度无关2016-02-04 |
博物馆馆长停职成龙背黑锅?2016-04-28 |
以普遍性的“终身追责”重塑公共责任伦理2016-05-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