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公办学校如何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在推进小班化教学,创新培养方式,努力办出特色,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是公办学校自身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据《新快报》报道,广州民办小学网上报名日前开始。记者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系统了解到,不到两天时间,共有超过120所民办小学“爆满”,报名人数超过了计划招生数,差数最大的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差数已经达到了1313人。
虽然近年来民办学校学费连年上涨,但优质民办小学的学位一直比较抢手,而眼下这种热度似乎在继续升高。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而相对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所拥有的办学自主权决定了其在满足这种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政策的积极推进,一些家长对划片对口的学校不满意,与其通过购买“学区房”选择优质公办学校,不如少花一些钱选择优质民办学校。从这些角度看,民办学校招生“爆满”也在情理之中。
公办学校保障公平,民办学校提供选择,符合义务教育的规律和特征,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在当前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背景下,家长的选择性需求仍然需要重视和兼顾,而从民办学校寻找突破口是一条正确的路径。从这个意义上看,广州市民办学校招生“爆满”是一件好事。立足于我国义务教育的长远发展,民办学校在提供教育选择方面可以有更大作为,但前提是民办学校的办学必须符合规范。
但透过民办学校招生“爆满”的现象,我们似乎又该做点反思。与民办学校相比,一些公办学校的竞争力在下降,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不足,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不强。这些问题虽然直接反映在学校身上,却不能简单将责任推给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这项改革始终在推动之中,却一直未能从根本上得到很好解决。
近日,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民办校的繁荣 公办校的危机》一文广泛传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在笔者看来,在为民办校繁荣而喜悦的同时,对公办学校办学做一点反思,增强一点危机意识确实非常必要。一直以来,在我国教育政策的调整过程中,对纵向的各级政府办学责权强调较多,对学校的责权规定则不够全面具体。反映在管理实践中,政府与学校之间常常是角色不清、责权不明。特别是对于学校经费和人事等方面的管理过于刚性,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使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难以真正落实,办学特色难以体现。
激发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应当按照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切实把握好政府与学校的权力边界。在政府与学校之间,如何由单纯的隶属关系,向行政权与自主权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转变;如何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提供服务的方向转变。这是构筑政府与学校责权关系的核心。当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应当立足于管理学校的理念、形式和手段的革新,改变传统的对学校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方式,逐步从直接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事实上,这些治理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但每每进入实践层面,走调变味的现象总是屡屡发生。由此看来,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总是停留于认识层面,而要切实付诸于改革行动。
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足表现在诸多方面,尤其在教师聘用、学校管理和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自主权,对学校发展形成明显制约。为了突破这种束缚,近年来成都市武侯区在公办学校开展“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的改革尝试。改革贯穿于师资、管理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将“人权”“财权”“事权”下放给学校,鼓励学校进行改革发展。这样的改革尝试值得鼓励和期待。
在破解公办学校改革发展制度瓶颈的同时,如何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在推进小班化教学,创新培养方式,努力办出特色,满足家长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寻求更大突破,是公办学校自身需要面对的一大挑战。(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熊丙奇:对独立学院的独立不能人为设置障碍2014-03-24 |
汪 明:14万人社区无公办校折射布局缺陷2014-04-25 |
中国教育报:规范民办校招生也是政府职责所在2014-05-21 |
中国青年报:民间“小升初”联考是对政府治...2014-11-20 |
华西都市报:突兀的校园长城放大了高校基建...2015-04-17 |
“入幼”何时不用连夜排队报名?2015-05-25 |
邓海建:学籍被调包,监管部门都被蒙蔽了?2015-08-26 |
航空业“昂贵”体制束缚亟需打破2016-02-29 |
虚假招生怎能“无药可医”2016-03-22 |
民办小学“挤破头”是好事儿2016-05-1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