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发文“禁撕”是积极引导
高佳
//www.auribault.com 2016-05-3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厦门市教育局发文表态高考考生“撕书吼楼”,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舆论事件带来的影响,其实更多着眼点在于疏导全市学生的心理,营造良好的考前教育环境。面对学生“撕书”,厦门市教育局并没有简单地一“禁”了事,而更多的是从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引导所辖教育部门、学校及时正面引导,做好心理辅导,帮助考生调适压力。我们在为这种做法点赞的同时,也应当思考对书籍和教育秩序的态度。

  书是人类知识的载体,书以载道,传承文明。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工具,能超越书籍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讲,书是人类的朋友,撕书的行为是欠妥的,聚众撕书更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对知识的亵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更应传播正能量、真善美。常识告诉我们,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必然有公共秩序。个人撕书属于个人行为,学生群体聚众撕书则属于社会行为,扰乱的是教育教学公共秩序。如果放任不管,“撕书吼楼”不仅仅影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尊重,更是对学校、教育者和教育部门的挑衅。长此以往,教育的价值观、知识的神圣性何在?

  对于这样的行为,学校及教育部门应明确说“不”。高三学生尽管即将毕业,但仍属于在校学生,学生的行为属于学校管理。对于学生集体撕书前出现的种种现象,学校应有所警觉,将问题化解于萌芽状态。对于学生心理上出现的波动,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及时采取措施,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方式,予以疏导消弭。

  身处新媒体时代,引导舆情及时发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是教育部门必修的基本功。厦门市教育局在高考前不到一周的关键时间节点,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地表达了教育部门的态度,智慧处理了此事。从网络围观到公开回应,舆情72小时内,厦门市的这一做法既呼应了舆论的“喊话”,引导了学校教育方向,又巧妙地解决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类事件开了一剂良方。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