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几年,源自西方的快乐教育理念席卷全国各地。近日,媒体一项调查显示,77.4%的受访者认可当下流行的“快乐教育”,但同时也有77.2%的受访者担忧人们普遍误读了“快乐教育”,64.7%的受访者认为真正的“快乐教育”是培养孩子快乐的性格。
对于育人文化建设、促进师生关系平等,快乐教育起到了积极助推的作用,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跑偏”现象。比如一些地方将快乐教育等同于“不用学习了,不用刻苦了”,让孩子早放学,减少作业、降低难度或者不留作业。还有人将快乐教育等同于无批评教育、无惩戒教育。表扬有余,批评不足,造成了事实上的过度欣赏和违心表扬。
“减负”确实减少了辛苦,因为知识难度降低了,自我竞争力弱化了。但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们只能是“学校放松,家庭补课”,导致“补课经济”肥了,快乐也没留住。而学生们因为平时缺乏摸爬滚打的历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吃苦精神和敢于作为的秉性、挑战精神也随之丧失了不少。例如,当下不少男孩子性情发展太“面”,不愿吃苦,缺乏承担,耐挫力低下,与“糖分”过多的快乐教育恐怕不无关系。
“过度强调赏识、愉快、成功、保健、安全、和谐、人性、个性”,容易产生青少年难以忍受批评、挫折、苦难、冲突、约束,家长难以接受学生被批评、受挫折等结果,最终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抗挫素质结构失衡、心理发展变异。如果学生顽劣本性未能得到驯服,规则意识和敬畏意识就不能深入人心,容易出现极端偏执、情感自私、性情暴戾化,让所谓的快乐教育最终走向肤浅粗陋。
过多享受温室环境而未能搏击风雨,就会脆弱绵软,难堪大任;过多承受风雨苦难,缺乏温情慰藉,又容易形成心理阴影。让孩子既要沐浴温暖,也要搏击风雨,既要有阳光性格,又要有能屈能伸的性情,才是和谐的生长。因此,快乐教育绝对不是一味减负,不但拒绝吃苦、拒绝他人的批评。吃苦和接受批评是成长必然的台阶和路径,就算是有不快情绪,也应将负能量转化成为快乐能量,提升孩子苦中作乐、达观乐观、创造快乐、懂得快乐、珍惜快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显然更有意义,也是快乐教育的核心所在。
快乐教育鼻祖、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强调,让快乐教育和适当惩戒、吃苦耐劳紧密融合。他在著作《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谈到“对待孩子,该管的一定要管”,重点是要分清哪些是道德问题,哪些是知识技能的传授问题。斯宾塞对儿子也不乏训练,让他洗冷水浴、加强户外运动等。我们的快乐教育也应拥抱这种理性对待、辩证施教、尊重规律的思维。学到了快乐却忽视了教育,这样剑走偏锋的快乐教育实不可取。
中工时评:莫让“最强大脑”成为孩子不能承...2014-03-20 |
姜泓冰:校长吻猪不需要大肆包装2014-04-30 |
赖配根:教育的文化回归2014-05-16 |
叶祝颐:高中生不堪学习压力自杀的沉重拷问2014-09-24 |
科教时评:周末秋游,正当权利何以成了玩笑?2014-11-07 |
周末秋游,正当权利何以成了玩笑?2014-11-07 |
赵欧仁:靠发通知抵制不了西方节日2014-12-26 |
魏哲哲:别挡住孩子的阳光2015-02-26 |
陈广江:倡导“见义智为”是价值观的回归2015-11-16 |
张 烁:长发飘飘又何妨2016-01-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