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作文工坊”能拯救作文吗?
晋晓莉
//www.auribault.com 2016-06-13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都会成为全民话题,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作文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内,甚至已经成为一门“社会学”。高考作文的命题成色,以及它对于当下教育改革的影响,都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

  陕西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语文素养的三个途径》:“给出一段阅读材料,材料内容为语文素养的途径:课内有限阅读、课外大量阅读、社会实践,三选一。请自拟题目,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在所有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培育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科目,而作文又是体现一个人思想、理念、情怀和价值观的标本。语文教育,其实最根本的是形成丰富的书面语感。书面语的语感怎么来?最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模仿写作逐步到有创意的写作。

  语文教育兹体事大,作文又是语文教育的重头戏。如果留心不难发现,一些媒体人或者前媒体人开始“进攻”作文教育。西安的“九器学塾”是《华商报》前评论员马九器打造的,石家庄的“阅商文化·学途馆”是陈方、刘荣等传统媒体人业余时间打造的,广州的“少年写作训练坊”是《南方周末》蔡军剑打造。媒体人或者前媒体人投身于小学生乃至于中学生作文教育,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不同于其他商业培训机构强调的“技巧培训”,有媒体人背景打造的这些“作文教育平台”无一不在强调,“努力将作文变成自己向这个世界说话的方式。”用这些平台发起人的话说,他们做的不是培训机构,而是“纯手工打造的作文工坊”。

  “作文工坊”能否拯救作文?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跟口头表达的原理差不多,但是在学习写作时,传统的静态作文课上,我们被太多的主题、道德、中心思想等绊了脚,跌跌撞撞,磕磕碰碰,语言不够灵动,表达不够畅快。然而,有乐趣的写作,不仅应该在应试教育里轻松胜出,更应该成为摆脱无趣人生的最好方式。所以,这些新型出现的“作文工坊”,他们更强调把人文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公民意识和具有宽广视野的通识教育融会贯通,用自由快乐的、鼓舞童心的授课方式,植入中小学生的作文教育中,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阅商文化·学途馆”发起人的话说,以“大语文”的思维去“教育”作文,而非用“技巧”的方式去“培训”作文,是这些“作文工坊”最鲜明的特色。

  传统媒体人尤其是评论人,经历了中国都市报蒸蒸日上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里,始终处于社会末梢神经的前端,熟知社会激荡的种种变化,尤其是对教育更是格外“青睐有加”。一个原因是教育是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成熟的根基,历史经验与社会发展的规律里,没有任何一个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闻名离得开教育;另一个原因是一些历经市场洗礼的传统媒体人,在都市报发展的“黄金十年”里也往往经历人生的“青春岁月”,在传统媒体转型的同时,也是一个“父亲、母亲”聚焦孩子、思考成长的探寻。

  为什么偏偏选择作文而不是其他?理由其实就是四个字:顺其自然。出身媒体的人,拥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广阔的视野,拥有媒体曾赋予的情怀与理想,唯有作文、写作这种特殊的表达能把这些昔日的特长和思想完美地嫁接成活。况且,作文岂能是简单的写文章而已?悲天悯人、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博古知今、中西通达的通识能力,“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传统文化承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公民素养……这些底蕴又怎能匮乏?“教你写作文”的背后是更深刻的教育实践,自然是一些传统媒体人水到渠成的转型选择。

  细细观察这些“作文工坊”的特色,其实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真切有效地回归写作本源。写作本身便是鼓励创意与天马行空的想象,鼓励孩子天生的创造性,而非去压抑它。这些民间“作文工坊”要努力建立动态的作文课,“老师”和学生一起讲故事、做游戏,玩实验,研读讨论。

  “作文工坊”是否能够拯救孩子们的作文?至少他们的出现,是作文教育领域中的一条鲶鱼,势必推动作文课堂教育的改进与变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