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自强方能避免沦为“名校学渣”
胡欣红
//www.auribault.com 2016-06-24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在那些高考失利、心有不甘的学霸们摩拳擦掌准备读研“翻身”时,那些本科出身普通高校、如今在名校读研的“人生赢家”们,却屡屡暴露自己的短板。他们学习踏实,有着传奇般考研逆袭的经历,却时常躲不过“出身”带来的尴尬,竞争不过那些本科来自名校的同学。于是,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

  在高考结束后考生即将填报志愿的特殊时期,看到这样一份公然“歧视”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报道,第一反应就觉得是在危言耸听。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无论是因为发挥失常还是实力欠缺,就读于普通高校的学子,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人生赢家”。作为一位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曾经的高考失利者,依靠持之以恒的努力,在行业内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与名校生相比较,并没有相形见绌的自卑感,觉得高考时与名校“擦身而过”绝非人生的致命遗憾。因此,虽然没有尝试过名校读研的经历,但对于因本科“出身”不正而沦为“名校学渣”的说法,实难认同。

  通览全文之后,对于这样的“歧视”论调却有所改观。简而言之,普通高校固然也是藏龙卧虎之地,但就整体而言,确实与名校学子存在一定差距。这既与学生自身的素养、努力程度等密切相关,也与学校的师资、办学定位等导致的视野和学术的双重差距脱离不了干系。

  报道中清华大学的研三学生李梓便是典型。“我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而造成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实验室。读研时,才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就已经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我没有机会尽早培养起专业兴趣,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我的动手能力也很差。”此外,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不少普通高校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任课老师跟不上最新学术进展。当学校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术“大腕”来做讲座时,即便是“尖子生”都直呼听不懂,甚至有些专业名词连听都没听说过。

  面对残酷的现实,谁来拯救被秒杀的“出身”不正的“名校学渣”呢?首先,“出身”好坏并不代表能力高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一位教授就认为,自己所认识的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在本专业甚至学校中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当然,前提是他们的确需要付出比名校本科毕业生更大的努力。类似的事例,并不鲜见。笔者在一所乡镇普通中学任教之时,有一位孩子经刻苦努力后上了一本线,进入了一所普通高校,之后又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参加工作后也顺风顺水。

  因此,“出身”不正的“名校学渣”应及时调整自我认知,不能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摆正心态,从长计议,积极应对。反过来,普通高校本科出身的名校研究生沦为“学渣”现象,也暴露了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所留下的后遗症,值得引发普通本科高校反思自己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诚如熊丙奇先生所言,“本科院校不应以考研率为办学目标,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一种功利的办学方式,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换而言之,如何走出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当下高等教育的核心所系。

  末了,还是想说一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生赢家”也罢,“无知宝宝”也好,辉煌与困难都只是一时的,关键还在于自己的坚持,“名校学渣”当自强。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