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应赋予高校更多自主办学权,在学科设置和教师聘任上更灵活些,要有利于培养一流师资,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
本月初,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语委宣布《“985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11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失效。6月28日,教育部又回应称,“211”“985”已被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这些年来,“211”“985”一直是我国高水平大学的代名词,也让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由于这100多所高校在享受国家政策、获取财政资金、集聚社会资源等方面得到了重点关照,而且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经常引发其他地区的不满。
特别是考生倾向以“211”“985”为标准选择学校,用人单位也习惯以是否出身“211”“985”来判断毕业生质量,在客观上对非“211”“985”高校形成歧视,也不能准确反映我国高等教育20多年来的进步。因此,要求废除“211”“985”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
其实,全世界都将高校划分为名校和普通校,但美国的常青藤院校、英国牛津和剑桥成为名校是靠自身数百年的努力,而“211”“985”的确定,是按照行政管理模式进行院校分类管理,分配项目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高校管理体制僵化,自主办学权利和积极性不足。钱学森之问,追问的不仅是高校的教学质量,更是高校的管理体制。
2015年底,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这也被视为“211”“985”工程的“升级版”。
据了解,目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这次,“211”和“985”是真的要走了。现在的问题是,送走了它们,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
首先,应赋予高校更多自主办学权,在学科设置和教师聘任上更灵活些。比如,由于过于在意招生规模和就业率,部分高校跟风开设热门学科,但师资力量和生源并不匹配。因此,要鼓励高校保持百花齐放的办学特色,绝不能千校一面。仅就教学方向来看,有的高校强在培养实业家,有的高校强在培养科学家,有的高校强在服务地方产业、输送产业工人。从专业来看,有的高校强在法学,有的高校强在生命科学,有的高校则以语言见长。因此,双一流建设要懂得取舍,学校应选取优势特色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
建设“双一流”,必须有一流师资。对于高校来说,不仅要调整教师考核机制,让学术功底深厚、专业成就突出的老师更多地出现在教学一线、科研一线,还要大力推动课程改革,或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人才,或培养出拥有首创、冒险、挑战等企业家精神的学生。
建设“双一流”,还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评估办法。除了用国际通行的就业率、在西方国家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和教师平均学历等来考核,相关部门还应科学设定一整套适应中国国情的、更能反映各高校真实情况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文史哲等专业领域。只有这样,才能鼓励高校在自主办学中办出一流水平、形成一流学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