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成了举国关注的教育类话题。为此,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今年4月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个学校从开展教育、完善制度、加强预防、及时处理等多角度出发,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直接原因是施暴者法律意识的缺失,不过海南当地媒体日前就“长坡中学打人”的追踪报道,则让人看到了事件的另一面,提醒人们不能仅从刑罚的角度去寻求化解之道。
5月中旬开始流传的“长坡中学打人”视频,牵出了同一主角三天内两次实施的校园欺凌事件。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初一年级小青(化名)先是被误会错拿了别人的指甲油,与另外4人扇打一位隔壁班的同学,事隔一天后,又因怀疑一位女同学朝她翻白眼,与另5人将后者带到卫生间连扇耳光并推搡。多次逃学、在班主任那里“挂了号”的小青,颇符合人们印象中“坏学生”形象,而按照其父亲的归纳,孩子“变坏”则是“因为那群社会上的人”,因为女儿不仅一向听话,而且上初中前还当过班干部,直到上初中后跟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才变坏。然而,在追踪报道中,小青给出的解释却是“我就是想干出什么事来,在网上引起爸爸的注意”。这不能不发人深省。
关于那些调皮捣蛋的“熊孩子”的由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受到不良影视节目的影响。但心理学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学生调皮与人类本能的表现欲有关,而之所以需要表现,则是因为渴求关注。小青的回答某种程度上正印证了这一点。此前已有多项调查显示,由于缺少精神上关心,留守儿童情感上常常处于“饥饿”状态,极易形成叛逆性格。孩子们缺乏家长的关注,与一些父母为生计长期在外奔波有关。比如小青的父亲为了生计,自从上初中后就让她住校,且很少到学校过问女儿的事情。还有一些与父母有意无意间患上的“现代病”有关,无论是南京小学生此前汇编的《放下手机,抱抱我吧》,还是大连晚报刊登的《“爱”手机的妈妈》,发出的都是孩子们需要关爱的呼声。
回到遏制校园欺凌,有关“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法律干预”的呼声一度很高。这有一定的针对性,毕竟在很多校园欺凌事件中,施暴手段远不止小青那样扇几个耳光、推搡一番,甚至还出现了用石头砸人、脱衣服殴打等令人震惊的行为。这些手段虽可能对被打者造成严重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但能像成年人那样予以刑事追责的却少之又少,也就无怪有人呼吁要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不过,就其他国家一些成熟的经验而言,过分强调以法律刑罚来遏制校园欺凌,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比如针对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提议,未成年人法律专家就指出,这不仅忽视了青少年欺凌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成长中”的想象,更淡化了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在关爱未成年人方面的责任。再者,即便是有法律的介入,除了适度惩戒,更多要集中在预防层面。
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教育家夏?D尊曾写下:“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虚空。”正如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出来的,调皮捣蛋的孩子并非天性使然,改变一个“熊孩子”或许只需要让其找到正当的兴趣,使其由此体验到尊重和关爱。小青的回答,凸显了从根源上遏制校园欺凌的必要性,即必须建立起对青少年的多层面、立体性关爱和干预机制,而不是仅靠学校惩戒或者所谓的“法律震慑”。
作弊:亚文化背后规则意识的缺失2016-01-08 |
校园暴力整治宽有余严不足2016-03-11 |
“校园欺凌”是该管管了2016-05-10 |
快评论2016-05-11 |
治理校园欺凌教育预防为上策2016-05-12 |
遏制“校园欺凌”需要德法兼治2016-05-11 |
莫让轻狂年少灼伤金色年华2016-05-18 |
遏制校园欺凌 须抓常态抓长效2016-06-13 |
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2016-06-14 |
治理校园欺凌须从严厉惩治入手2016-06-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