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校之撤留要有“兜底”意识
马长军
//www.auribault.com 2016-07-0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更多

  多年来,很多乡村小学管理松散混乱,教师不断流动,教育质量难以提高,生源大量流失,有不少乡村小学现在只有二三十个学生。如果按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学校只能办复式班,但老师就辛苦了,没谁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而且这对学生也不公平,可按班级数量安排师资也不太现实。如此一来,乡村小学校点分散、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差,就成了“撤点并校”的首要原因。

  从我接触到的情况来看,尽管国务院明确提出要严格规范“撤点并校”,要求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等方面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但很多地方并没有征求家长意见。有些地方把偏远的乡村小学完全撤并,有的地方是先把中高年级撤并,低年级暂时保留。

  据我观察,让农村学生大老远去乡镇上学,麻烦的确不少。大部分小学生都需要全寄宿或半寄宿,家长们普遍对此有意见。毕竟孩子年纪尚小,还需要父母的照顾,更需要享受家庭的温暖。那么小的孩子在学校寄宿,家长不放心,孩子们也难以习惯那种生活,感情上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何使孩子们既能尽快适应新学校的环境,又能感受家庭温暖而有安全感呢?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以及基层政府并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许多早已全部实行寄宿制的乡镇初中,也没有专业的生活辅导员,更多刚刚起步的寄宿制乡村小学也只是让班主任或者教师兼职生活辅导员,很多教师都感到负担沉重,力不从心。

  教育的目标除了追求学业成绩,还应培养健全的人格,“撤点并校”后如果低年级学生过早寄宿学校离开父母,事实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不利影响的。如果学校管理体制落后,乡村的孩子们仍然不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即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如果是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此外,很多选择留在乡村小学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都是比较困难的,而“撤点并校”之后,很多地方并没有考虑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校车服务,有些学生还需要家长每天接送,寄宿或者半寄宿都必然加重这些家庭的经济和生活负担。

  学校的过度裁撤,导致老师跟家长之间联系减少。乡村教师几乎远离乡村建设,学校与村民之间也愈加有隔膜,农村小学的消失让乡村失去了文化场所,缺少了文化气息。很多农村学生从小就远离家庭,亲情意识无形中被淡化,跟家乡的接触也越来越少,对家乡的认识也越来越模糊,甚至失去对家乡关注的兴趣,又如何培养他们建设家乡的理想?这样的损失如何弥补?

  从我教书的观察来看,如果一所乡村小学的高年级班学生太少的话,可以考虑两三个校点的高年级班合并,学生是否食宿在学校,可由家长选择。但各个村小的中低年级则应该保留,如果孩子们太小,还是尽量多一些亲情沟通的时间。此外,政府也可以考虑安排流动教师,一些优秀的教师,可以同时兼任两个或者三个乡村小学的课,让他们多点执教,由政府提供适当补贴,这样不仅能调动积极性,也能提高基层的教育质量。

  身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希望各地“撤点并校”工作做得再精细点,要舍得加大乡村教育的投入,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在学有所成的基础上,也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跟家乡之间有更亲密的接触。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