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校名怎能缺少文化自信?
——从“野鸭中学”谈起
李镇西
//www.auribault.com 2016-07-12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一所学校“土”不“土”,主要不在名字是否“洋气”,而在于学校本身有没有内涵。因为是人赋予校名以内涵,而不是校名赋予学校以内涵。

  贵阳市有一所中学名叫“野鸭中学”。刚听这名字时觉得土得掉渣,我问校长:“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校长告诉我,他也曾因为觉得校名太土而想过改名,但这个名字其实是有来历的。学校所在地叫“野鸭塘”,而野鸭塘曾经走出去李嗣邺、李嗣槐等已载史册的名流,学校旧址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李家祠堂;在当代诗歌界,因为诗人哑默先生的存在,野鸭塘和北方的白洋淀齐名,时誉“北有白洋淀,南有野鸭塘”。校长说,他以前也曾经想过改名,现在他觉得“野鸭中学”这个名字是块“金字招牌”。“就叫野鸭中学,不改了!”听他一番解释,我一下感到了“野鸭中学”的文化自信。

  而现在的中国,有多少校名富有文化含量?又有多少学校拥有真正的文化自信呢?

  中国其实有许多非常典雅的校名,如浙江的春晖中学、广东的广雅中学等,但更多的老校建校之初好像没把取校名当回事儿,往往直接以地名命名。这样取名比较简洁,却少了内涵,相当于“陈家儿子”。这样的“儿子”不止一个怎么办?那就地名加序号,如“高新(区)一中”或“城关(镇)三小”等,相当于生的孩子多了,便直接按排行取名叫“李家老大”“张家老二”。学校是文化机构,取个名字却如此没文化,现在想来,也是醉了。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个词常常被用作校名:“实验”,比如某某(地名)实验中学或小学。应该说,最初之所以取名叫“实验学校”,也许学校真的是想搞教育教学实验,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学校”的重视与投入也相对比较大。于是,“实验学校”俨然成了当地的“重点学校”,但在大一统的教育格局下,“实验”的空间实在有限,所以绝大多数的“实验学校”并没有什么“实验”,名字而已。

  “外国语学校”也是近年来最容易被选中的新校名。最初建“外国语学校”的初衷,是想为外语高等院校输送专门的生源,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对外语有所偏重。但现在全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外国语学校”,不少“外国语学校”不过是校名而已。

  还有比“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更牛的校名,就是两个名字一起上:“实验外国语学校”或“外国语实验学校”。牛气冲天,无与伦比。

  近几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学校名字——准确地说,是新的学校命名(改名)的模式,那就是名校的名称加“分校”(或“西区”“东区”之类),如“某某市某某中学西区”,又如“某某市某某中学第三分校南区”;如果不是新建学校取名,而是老校改名,则往往是“某某市某某中学某某(区县)实验学校”。当然,有的名校在发展扩大的过程中的确办了分校,且法人代表就是同一人,这样的校名货真价实。但遗憾的是,现在相当多学校的校名却以名校校名前缀,而实际上学校是各自独立,不过是打着名校集团的幌子而已。

  除了傍名校,还傍高校,最典型的就是“某某大学附属中学”,或“某某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区”。一些学校之所以要在改名上攀龙附凤,据说是为了“提升形象”“打造品牌”。但所谓“形象”、所谓“品牌”,在有的校长眼里,就是“社会吸引力”,再说白一些,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招生的需要。我常常想,一所公办义务教育的学校,教育局给你足额拨款,按片区招生,有必要那样追求虚假繁荣的“形象”和华而不实的“品牌”吗?做教育和办企业毕竟不一样。

  其实,“实验学校”也好,“外国语学校”也好,以及各类“附属学校”也好,如果名副其实而且学校办得不错,都无可指责。实事求是地说,不少高校的附属中学附属小学,绝不仅仅挂个虚名,而确实就是人家的“附属学校”——无论财政拨款还是人事管理,或者有着实质性的深度教育合作,本来就是“一家人”,人家取名“附中”“附小”理所当然,这些校名都不在本文的批评范围之内。问题是,毫无实际意义,仅仅是高攀人家的名气,这样的校名有意思吗?

  回望一些中国近代真正的名校的校名——“天津南开中学”“成都树德中学”“自贡蜀光中学”“重庆育才学校”“长沙雅礼中学”……我随手写下的这些校名,每一个都浸透着厚重的历史传统。当然也有一些以地名或地名加序号命名的学校,虽然最初也就是我前面所调侃的相当于“陈家儿子”“张家老二”的意思,但因为建校历史悠久更兼教育成就卓著,其校名也已经成为厚重的教育丰碑。

  一所学校“土”不“土”,主要不在名字是否“洋气”,而在于学校本身有没有内涵。因为是人赋予校名以内涵,而不是校名赋予学校以内涵。有的校名也许最初是很“俗”,但教育者可以通过办学历史和教育业绩让岁月赋予其“雅”。比如,我曾经执教过的“成都石室中学”,校名的本义不过就是“石头筑的房子”,最初这个名字既土且俗,但现在人们一想到“石室中学”首先想到的是它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办学历史,想到的是文翁的勤勉、王维的吟咏、杜甫的情怀、李调元的文采,还有郭沫若的诗歌,李?氯说男∷担?豕馄淼囊衾帧??饩褪侨烁秤栊C?阅诤??/P>

  名校之名不是来自校名,而是源于校史。校名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蕴含着学校的历史传统(老校),或寄托着办学者的教育追求(新校)。“贵阳野鸭中学”其名看似很土,但人家“土”出了文化内涵,因而毫不自卑。如果没有文化内涵,你就是取名(改名)叫“卢浮宫中学”“秦始皇小学”都没用。请问那些热衷于在校名上傍名校、攀高枝、追洋气、赶时髦的校长,你的文化自信在哪里?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