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尊重让手写通知书变得弥足珍贵
堂吉伟德
//www.auribault.com 2016-07-18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随着各大高校招生工作的完成,又到了一年中学校投递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对陕西师范大学的本科新生来说,等待录取通知书时又多了一份期待,因为“手写录取通知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的传统,已在该校坚持了10年。自2007年至今,随着该校第10年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的消息曝光,再次引发网友关注。(《北京青年报》7月17日)

  这是一个技术化时代,也是一个工具化生存的社会。大量的新技术、新技能的运用,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也节约了成本。即便是所谓的书法,在“电脑字体”面前,也几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程序的设计,就足以让有个性的字体被“模仿”,且能得到更为规范的排版印制。传统的手写也好,现代的印制也罢,“亲历亲为”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

  用电脑打印替代传统的手写模式,形式的变化并非就是内涵的异化,更不必上升到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高度。其实,在工具化社会里,一些传统的工具就难免会被淘汰,比如用毛笔写字并填写通知书,终将成记忆的一部分。只有曾经者才会有比较与对照,并产生不同的情愫。而从新经历和正在经历者,却将现有的风格视为正当,并没有什么感到不适的地方。手写通知书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几名书法功底很好的老教授的“亲自操刀”,也不在于其对传统方式的青睐,而在于其对手写录取通知书的价值认可,以及想通过此表达出的尊重之情。

  出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学校知名度的考量,陕西师范大学的初衷值得肯定。不过,考虑到后续接班人等因素,此做法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则有待观察。形式能够得到坚持难以可贵,不过囿于各种因素难以为继也并非不可接受,可贵之处在于,基于学生需求的尊重,才是最弥足珍贵。将学生的利益最大化,并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那么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值得褒奖。

  有感情才会有责任,有尊重才会避免出错。无论是手写,还是电脑制作,能做到“学生导向”而非“学校导向”,那么才能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能让新生有期待的手写通知书,除了形式上的“别具一格”,就在于其饱含了某种特别的意义,并让人在“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中,感受到了尊重,从而建立了最基本的信任,也达到了内心的某种满足。如同“国民床单”一样,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质量,更是一个社会的人文品质。至于手写通知书,则是“形式传统而不失尊重”。

  真正的大学精神,其内核必然是“唯下而不唯上”,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满意与否,答应与否,赞成与否,是学校一切行为的落脚点,也是其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基于学生的满意度,才能让手写通知书延续并越写越好。怕就怕,某一天无人手写之时,替代的方法无法表达出应有的态度,也无以延续和秉持应有的价值。学生们无法从精致的录取通知书中,感受到学校的匠心独运,也无以从外在形式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以及严谨与认真的职业态度。

  若不能找准讨论的方向,认清手写通知书的真实寓意和价值,那么或褒或贬的分化争议,就始终达不成基本的共识,并让手写通知书的标本价值,最终泯然于众。有如此结果,才是时代的最大悲哀。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