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不妨对“跑步打卡”多一点想象
高亚洲
//www.auribault.com 2016-08-03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近年来校园长跑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体质问题持续引起社会关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据悉,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8月2日《新京报》)

  跑步打卡,其实在微信朋友圈并不鲜见,分享者显然是将此当做生活中的小确幸,通常也会收获朋友的点赞。而当“跑步打卡”成为大学校园的强制行为时,似乎就不那么遭学生待见了。根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首先在于,很多学生本身就对运动存在抗拒心理,来自学校的强制安排,引发心理上的直接不适感;其次,一个不难理解的心理现象,面对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安排,人们通常都会心生排斥,这可能是来自于某种刻板印象下的情绪焦虑。

  就跑步本身来讲,它可以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也可以是一桩值得郑重的公事。当它是个人生活私域内的事时,当然是要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热衷跑步者的生活态度,值得点赞,习惯宅在家里的,也是无可厚非。但是,置于特定的背景来看,烙上大学标签的“跑步打卡”,显然不是私人小事了,而是校方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安排。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内容,大学组织这种课外锻炼活动,是其教书育人的内容之一。

  不过,组织并不意味着可以强制,强制也不意味着可以与成绩以及奖学金挂钩。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针对大学生体质普遍糟糕的情况,以及我们体育教育存在从基础教育就有问题,选择强制“跑步打卡”,倒也不失为一种相对合理的选择。毕竟,与刻板印象下的情绪焦虑相比,体质下滑恐怕更值得焦虑。

  面对体育教育文化的缺失,以强制来“补救”,如果能由此引导更多大学生在跑道上养成锻炼的习惯,并开始对体育文化有新的认知,那些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似乎并不那么可怕了。如果强制有那么不能被接受,从强制到引导,并非没有过渡地带。

  从某种意义上讲,强制“跑步打卡”更像是特定背景下的形式安排,它虽然看上去并不那么温润,那么地契合大学应有的自由精神,但这种强制形式,却有着看得见的现实意义,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校方某负责人所言,这个实施方案起到的只是引导作用,如果最后没有激励或者挂钩措施,大家都能主动地去锻炼,那这个制度当然也就不再有存在的必要。于此而言,对“跑步打卡”是可以有玫瑰色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质疑是可以罔顾,那些管理问题是可以无视的,质疑声音的存在,以及管理上的尴尬,除了习惯性的情绪表达外,是否存在校方与学生的沟通问题?是否存在管理上的短板?如果强制变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集体对抗,“跑步打卡”就没有了想象,只剩下一地鸡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