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到底谁有资格“培训”教师
马得清
//www.auribault.com 2016-08-2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更多

  董建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培训要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声音》(2016年8月1日)一文认为,“在教学培训活动中,如果一线教师没有发言权,只有执行权,那这样的培训活动也就变得徒有虚名,成为无效培训了”。

  读了董老师的文章,我也认为教师培训确实应该听听一线教师的声音。毕竟,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因此,培训者有必要调查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更有必要了解一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和特殊问题。这样,才有可能让教师培训做到目标明确,过程受欢迎,结果有助于教师学会解决教学问题,让培训有实际效果,而不是最后得个培训积分或者培训证书了事。

  客观地说,这些年来,教师培训过程中无效培训问题长期存在,要彻底根治,必须花费大力气。教师培训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师必须参加的强制性制度,很少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且与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正因为如此,很多时候,所谓教师培训就是强迫教师做这做那,形式主义表现突出。

  更有甚者,动辄层层发培训通知,让不同地区的教师到某个城市的某个指定地点集中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不仅要花费车费、住宿费和就餐费,还要至少脱产一个星期到半个月,学校不得不临时调课,让不去参加培训的学科教师分担外出教师的授课任务。且不说这样的集中培训效果怎样,劳民伤财倒是事实。

  有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戏言,培训结束了,钱花了,他自己也回来了,回来之后,站到讲台上,却感到他还是原来那个他,专家口中那些动人的理念,还是难以落实在课堂里。于是,有人感慨,与其跑那么远去听专家神侃,还不如静下心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要紧。

  有些培训者对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了解肤浅,不熟悉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发展状况和现实困境,对学科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更是一头雾水,所讲内容随意不说,还缺乏系统性,不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例如,有的专家轮流转到此地又转到彼地,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与一线教师缺乏互动与沟通,末了,总少不了签字或者留电话售书。至于谁来评价培训效果到底如何,只能是问号。

  没错,专家学者各有各的研究领域,学问不可谓不深,但是,对各地教师面对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专家们就不清楚了。如此不接地气的培训,怎么能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在本地或者外地集中培训,现在还有一种培训叫网络培训。从形式上看,运用现代技术培训教师是一种进步,我们应当肯定才对。然而,再好的形式也要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让其产生实效,否则就会变成技术化的新形式主义。

  这种新形式主义的具体情形一般是这样的:上面发通知,学校转发通知,让教师了解规定的网络培训课程目录、课时、注册时间和学习结束时间以及相关要求。教师注册后,可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戳”培训者发布的培训资料。戳完了,用指定的方式回复,即可算已阅读学习。这样的培训有效果吗?多数教师认为没有。而且有教师认为,这种培训不过是管理者绑架教师,逼迫教师穷于应付差事而已。

  这种形式主义的培训现象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培训管理体制问题,是培训主体不清的问题,还有培训评价机制缺失的问题。如果把种种问题综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谁有资格培训教师”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标准指什么?如何评估培训效果?

  诚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教师培训问题虽然较多,但是总结起来也就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谁在培训?培训什么?怎么培训?

  我认为,教师需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因为教师的职业本身是一个需要与时俱进的职业,只有坚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更新教学研究理念,才能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和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对此,只有有资格培训教师的人才能担当培训者的角色。

  作为培训者,必须要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共性的方面,但是就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共性需求显然不是主要方面。因为教师各自的专业内容和教学方式有所不同,甚至差异较大。有差异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教师培训的主要方面。何况,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个性化需求,因此,培训者也就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培训所有教师。这实际上就对培训者提出了高水平要求:你拿什么来培训教师,且确保培训有效?

  我的意见是,一校之长应该是充分了解教师专业水平的管理者,他们才是引领和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人。因此,假若我们要让教师培训产生实际效果,那么就必须终止各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可以尝试把教师的培训权下放给一线学校,把培训费用直接划拨给学校,由学校征集教师的培训要求,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需要,自主培训或购买培训,分类选择最实用的培训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培训目标具体化,确保培训实实在在产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并用效果实事求是评估培训的价值,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对培训机构和项目形成筛选机制,淘汰那些滥竽充数的培训者,用效果来确认教师培训资格,促进培训机构有质量地竞争和发展,根除实际存在的形式主义培训问题。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