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不能再对教育惩戒权避而不谈了
光明网评论员
//www.auribault.com 2016-10-28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据安徽省宿州市??徘?逃?逵?止俜轿⒉┫?ⅲ?涨埃?型?言谖⒉┥戏从乘拗萑?懈咭?18)班学生“集体下跪”,区教体局获悉后立即进行调查了解。经查,该班班主任顾老师让学生蹲着听英语听力,有几名学生因蹲着不舒服,就更换姿势,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着,并非网友所言的“集体下跪”。

  真相当然不能靠“脑补”。根据官方通报,此事中还有下面这些值得关注的细节:当天晚自习,班主任顾老师(2016年9月新招录教师)安排课代表放英语听力后,回办公室分配学习小组名单;班级纪律有点乱,于是英语课代表就到办公室找顾老师;顾老师回到班级强调自习纪律,班级仍安静不下来,最后才让学生“蹲着听听力”。

  “真相反转”或者“真相上妆”的故事,在碎片化传播的今天并不鲜见。究竟是罚跪问题还是姿势问题?真相不甚明朗的时候,旁观者确实很容易闹误会。平心而论,下午6点多的晚自习,估计早过了8小时工作时间。如此兢兢业业,并未撒手不管,如果当真只是惩戒调皮学生“蹲着听听力”,似乎也不是多大的罪过。

  面对班级秩序混乱的现实,一个新晋年轻教师,除了选择谦抑有度的惩戒方式,还有更好的选择吗?和风细雨不是万能的,要不然,反腐倡廉就无须法治兜底;戒尺棒喝更是万万不能的,伤身伤心,风险系数太大。这个时候,撒手不管似乎是最安全的,却又悖逆教师的职业操守。可如果无视秩序与纪律的学生都不能适度惩戒,那么,教育者拿什么管得住“熊孩子”?

  我们当然不是为虐心虐身的体罚背书,但下面几个疑问,还是令人如鲠在喉:第一,面对秩序与规则问题,作为管理者的教师,还有没有杀手锏可用?第二,不是有偿家教忙着挣钱,晚自习还在管理班级,这样的“师德师风”,需要严肃处理吗?如果不能明确区分正常管理与过度体罚的界限,那么,教育教学中的“德”在哪里、“风”在何处?

  在鲜活的教育版图上,“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样的鬼话,既不符合辩证法,也成为基层教师的梦魇。这些年,中国基层教育充斥着“你最好”、“你最棒”的蜜糖之语,弄得西方教育很是哑然——人家刚刚开始反思人本教育中惩戒权的缺失,我们反而干脆利落地拱手将惩戒丢进了历史。《中国教育报》不久前曾刊载过下面这组数据:在一项面向某地400多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赞成对违规学生实施惩戒吗”,选择“赞成”的教师占98.7%;对于“您认为教师有惩戒权吗”,选择“有”的教师占95%。很遗憾,被问及“学生违规时,您会实施惩戒吗”,只有26.9%的教师选择了“会”。没人知道,他们“不会”的时候,选择了怎样的教育作为。

  若说以上数据还仅仅是个“表征”,内里隐喻的逻辑早已发人深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课题组就认为:从“直接惩戒”到“间接惩戒”进而走向“故意无视”的冷性暴力,折射出底层乡校在村落教育变迁中对学生管理的无奈。“社会资本对教育惩戒权胜利的背后,并不意味着家长对学校的胜利,因为最后的吃亏者往往依然是学生。”自城市到农村、自重点校到普通校,教师对教育惩戒权噤若寒蝉,最后,知难而退、撒手不管,已经成为现实中的次坏选择。

  在殷商甲骨文中,中文“教”字是三个组成部分: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的师者。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戒不仅是老师的权利,更是老师的义务,不了解惩戒,老师就放弃了一部分自己应尽的职责。”这些年,舆论鼓呼师道尊严,但师道尊严其实来自下面这个古老的逻辑链:“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师傅严格不起来,教育终究是软骨的。今天,法治环境更为清朗,教育制度更为健全,在赏识教育一路跑偏之后,是该让教育惩戒权回归到中国教育的日常了。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完整的教育体系,一在知识,二在规则。尊师重教、教育深改,不妨早日从重估惩戒权的归位开始吧。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