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引用一些名言,比如“出名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忽略语境和具体条件,也容易走向反面。当下弥漫在不少家长中的教育焦虑,与此密不可分。
“出名要趁早”转化成教育观念,就成了“识字要趁早”“报班要趁早”“出国要趁早”,总之“凡事要趁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是如此,既然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输在长跑途中,更不能输在终点线上。而一旦被上述思维主导,一切将变得难以控制:你家孩子要趁早,别人家孩子想要更早;你家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偷跑”,别人家孩子想要跑得更早、更快。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恶性循环。
“凡事要趁早”的思维加剧了现实中的教育焦虑,而教育焦虑的蔓延又反过来助推着“凡事要趁早”思维的流播。在这种群体性焦虑的氛围中,很多家长身不由己地被推着往前走,有的甚至慢慢丧失理智,只顾埋头快跑,顾不上抬头看一眼前方。
洞悉了上述心态,一些看似不正常的教育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基层中小学和“禁补令”玩起了“躲猫猫”,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前开学。在辽宁辽阳,本该30多天的寒假在一些中学缩水到只有约20天。在山西高平,某中学开设了“空中课堂”,要求学生必须守在电脑前看“直播”——各科老师轮番讲解寒假作业。不少家长明确表示“支持学校、支持补课”。在一些地方,围绕着违规补课,几乎织就了一张“上下同心”的利益网。家长、教师到底在急什么?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当一些家长、教师仍在驱赶着孩子在更早更快的道路上狂奔时,事实却在不断证明着其不可持续性。新时代的青少年越来越不认可这种“凡事要趁早”的教育思维,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当下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开始选择“慢毕业”“慢就业”,给自己的受教育之路和职业规划留出更多弹性空间。
在“凡事要趁早”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被异化成一种速度的比拼、时间的消耗。在这种非良性竞争的模式下,几乎不可能有孩子成为真正的赢家。对于这种教育怪现状,显然不能听之任之。最近,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开始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禁止其举办与升学挂钩的竞赛,上海奥数“四大杯赛”中的三个被取消或改名,这样的行动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齐心协力,才有望缓解和破除被种种焦虑裹挟的现实教育困境。
(摘编自2月20日《中国教育报》,原题为《“凡事要趁早”放大了教育焦虑》)
章 正:就业季别成“焦虑季”2014-05-06 |
彭德倩:给“零起点”一点时间2014-09-03 |
科教时评:“特招”能破咒“寒门难出贵子”吗2015-05-08 |
“特招”能破咒“寒门难出贵子”吗2015-05-08 |
别让“暑期班”挤占孩子假期2015-07-17 |
杨国营:选择不再单一,教育就更趋理性2015-11-02 |
愿铁路部门“大招”纾缓春运抢与挤2015-11-27 |
对“剩女”标签说“不”2016-04-28 |
别对“最讨厌字体和故事”习惯性差评2016-06-12 |
“刚刚好”的父母是最好的2016-11-2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