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记者走进湖南省浏阳市沙市镇北部的秧田村,一面“博士墙”格外醒目。墙上挂着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照片和简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出了21位全日制博士、数百位硕士。(4月10日《光明日报》)
秧田村成为“博士村”既得益于“奖优生聚优师”的激励政策,也和当地的“新乡贤文化”密不可分。作为乡村社会的知识精英,乡村教师在秧田村不仅得到了村民们的尊重与信任,还得到了有效的激励与回报。与一些地方“当乡村教师不如当小工”相比,秧田村的乡村教师能够获得一个在当地还算比较高的收入。“博士村”的出现,既需要乡村教师践行“爱的教育”,也需要让乡村教师过上比较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
有了优秀的师资,乡村教育才能拨亮希望之灯;当“跳出农门”的农家子弟越来越多,才能提升人们对“读书有用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改变了“博士村”不少家庭的命运;“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里就有希望”在秧田村不仅是村民们的一种“教育执念”,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传统社会的耕读文化在一些村落“渐行渐远渐无书”。在秧田村,新乡贤在促进乡土社会的有机团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论是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还是捐赠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奖励基金,抑或设置村教育基金会对优秀学子的家庭进行奖励和张榜表扬,“博士村”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农家子弟的努力与奋斗,也和新乡贤的“给力”息息相关。
作为社会运行的一种黏合剂与润滑剂,乡贤曾在乡村社会治理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在今天,大力弘扬“新乡贤文化”,不仅改变了秧田村的村容村貌,也丰盈了乡村精神世界的“内核”。就此而言,秧田村成为“博士村”,新乡贤功不可没;让新乡贤更好地“实现价值、发挥作用、赢得尊重”,有助于让农家子弟实现“逆袭人生”,有助于让乡村更有生机与活力。
宋常青:你真希望故乡永远“原地踏步”?2015-02-26 |
严 元:返乡笔记勾勒的农村现状亟待正视2015-02-26 |
李洪兴:还乡笔记里的乡愁共鸣2015-02-27 |
程振伟:乡镇学校师生互眦因城乡二元对立2015-08-21 |
全球气候治理方案的“习式指南”2015-12-02 |
“返乡记”不能片面放大悲情2016-02-17 |
没有年轻人的乡村将重归寂静2016-02-19 |
“返乡记”不能片面放大悲情2016-02-23 |
辩证认识西方智库报告2016-03-22 |
【老外谈】德国学者:中国政府关切每个公民...2017-03-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