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一个温馨漂亮的书房,这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家长心里也清楚,一个安静的阅读空间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而言有多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前段时间,一篇风靡网络的文章,让很多人把目光投到了“默默无闻”的书房上。这篇文章是《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里的书房》,它通过“学霸”金庸的故事,给很多痴迷学区房、热衷补习班的家长泼了盆冷水。
金庸的案例或许有特殊之处,但与其遥相对比,还是让人不禁汗颜。金庸的家里没有学区房,但他家有三间书房;他小时候的玩具是书,收到的礼物是书;他的长辈都爱读书,“小时候母亲和姊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回目词,赢了的就得一粒糖”……
说到底,能给孩子最好的“学区房”,其实也不见得一定是书房,而是这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耳濡目染的家庭环境。就像很多人忘了,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有所影响,他们的兴趣、习惯也常常能体现在孩子身上。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当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有愈演愈烈之势。比如前晚微信朋友圈被一个个集赞的请求刷屏——集赞68个可得学而思100元报班代金券;集赞168个则是500元代金券。家长们四处“哀求”、争先恐后,满屏的焦灼情绪足以跟此前为学而思报名熬夜排队相媲美。
应该说,家长们的焦虑都在情理之中,他们的选择也都应该得到尊重。可问题在于,很多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在教育投资、比拼甚至竞赛上,却对“书房”的关注远远不够。不管是亲身经历还是作为旁观者,我都有一个感受: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它重要的不是先拔头筹,而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此外,学校水平、师资力量乃至教学技巧、各种补习班,都不过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底蕴和家庭环境。
常言道,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的起跑线永远都不会一样。就算没有学区房,没上培训班,就算输在起跑线上又有什么大不了?毕竟前路漫漫,终点还远,眼光能否也放长远?
呼唤公正与公平2014-03-14 |
练洪洋:“特招”难解“寒门出贵子”之渴2014-03-25 |
施 平:认准梦想,人人都可以是赢家2014-07-14 |
刘建国:别让“献血加分”戕害考试公平2014-09-26 |
请把学区房纳入教育均衡考评红线2015-07-11 |
评论图说:高处不胜寒2015-07-23 |
江德斌:替图形验证码说点公道话2015-12-10 |
风评2016-06-20 |
“刚刚好”的父母是最好的2016-11-25 |
赶早上学没那么重要2017-02-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