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大学基金会当有大作为
罗志敏
//www.auribault.com 2017-06-21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先后获得校友企业的巨额捐赠,大学基金会也吸引了公众关注的目光。

  大学基金会的职能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为大学持续地注入发展所需的资金。自现代大学诞生起,资金就是难题。大学的办学成本不断增加,尤其是对有着办学雄心和长远目标的大学来说,单独依靠某一项或几项收入来平衡办学成本,既不可取,也不可靠。现代大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寻求更大范围的支持者。正基于此,建立和发展基金会成为当前高校多方筹集社会资金、化解财政难题的重要平台,也是其走出“少钱少干、没钱不干”财政模式,优化资金来源结构的重要抓手。

  在我国,与其他公益性基金会相比,大学基金会理应交出更加出色的成绩单。这不仅是因为它可以借力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影响,而且还因为它掌握着丰富、优质的校友资源。但遗憾的是,综观我国400多家大学基金会,虽初具模样,但普遍羸弱,其中一些甚至难以保障自身生存,大的作为更是无从谈起。

  来自基金会的资金不仅是大学“最好用的一笔钱”,其筹资数额及年度增加额的多少也是大学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的一个生动注脚。不过,从国内大学基金会的情况来看,聚财能力大都差强人意,表现为筹资手段单一,筹资范围窄且多来自于校友,筹资形式仅为货币资产。仅就基金数额来讲,截至目前,大学基金会资金池余额过亿元人民币的仅有10多家,这与欧美高校状况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美国公立高校密歇根大学,通过多年的筹资和成功的投资运作,其捐赠基金2014年就高达97亿美元。同为公立高校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虽稍逊一筹,在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榜中居第68位,但其捐赠基金总规模也达12.4亿美元。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基金会的生财能力上。调查发现,国内大学基金会鲜有基金增值操作行动,基金会成了花一分少一分的“干瘪钱包”。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通过基金会多元化的投资组合策略,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资产规模从1985年的13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254亿美元,并创下了年化12.9%的净回报。而哈佛大学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就在于它拥有资产规模高达365亿美元的基金会,近年来,其投资收益均占学校年度总收入的近40%。

  国内大学基金会之所以表现不佳,一部分原因在于外部政策环境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学自身缺乏作为,比如仅将基金会作为弥补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钱袋子”,重取轻凑,甚至杀鸡取卵,导致基金会缺乏再生能力。此外,学校普遍将基金会作为一个下属事业性机构,基金会投资有增益无奖励,造成亏损却要受罚,如此机制下,让结余的钱“躺”在银行自然就成了基金会最为“保险”的做法。

  大学基金会今后要有大作为,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基金会对于实现大学财政来源多元化、提升大学社会影响力以及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大意义。在操作层面,要还原基金会的社团法人地位,聘用或委托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基金会的宗旨,多向、多点、多手段出击,严谨对待每一笔资金的筹集、管理、运营和使用,树立和维护基金会的公信力。相关部门应继续优化基金会的外部环境,如在抵扣税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应一视同仁,即A省的企业捐赠B省的高校,回到A省也应享受同等的抵扣税优待,并将这一优惠政策扩大到非货币捐赠领域。

  (作者:罗志敏,系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