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四川成都市民李先生看到一家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学渣逆袭班”为初一到高三的提分补习班,针对英语和数学两科,覆盖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8月1日《华西都市报》)
“学渣”显然不能等同于“差生”,它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自嘲与变相炫耀。与其被别人批评质疑,不如放下身段主动示弱。在“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之下,主动以低姿态的方式来舒缓压力、拉低期望,成为一些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甚至成绩优异者与自我和解、与他人交流的一种策略。
“学渣逆袭班”显然没有读懂这些人的心思,将一个学习成绩还不错的群体标签化、污名化。学习动力有高低、学习能力有差异、学习成绩有好坏,这原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不过,那种只看得见少数成功者却忽视大多数平凡个体、不懂得尊重普通孩子的势利心态,让一些成绩不够理想、达不到他人心理预期的孩子们被污名化为“学渣”。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中将污名化的过程分解为贴标签、原型化处理、地位损失、社会区隔和社会歧视,被污名化的人被赋予了某种不光彩的色彩。这在“学渣逆袭班”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眼球效应时代,“学渣逆袭班”吸引注意力的,不仅在于 “学渣”一词,还在于人人都渴望的“逆袭”。为了打破“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将来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通过教育分层来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成为不少人不可绕行的路径。“学渣逆袭班”说到底,就是在迎合学生和家长的成功焦虑。在巨大的建筑、穿梭的车流和拥挤的人群中,顽强地“向上爬”,成为一种普遍的利益诉求。在学生阶段,“向上爬”就体现在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甚至几层楼”,这为“学渣逆袭班”提供了生存空间。
所以“学渣逆袭班”看似粗鄙生硬,实则看透了世道人心;至于有多大的效果,显然不能只听商家自弹自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