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教育进步离不开积极的舆论氛围
杨国营
//www.auribault.com 2017-10-3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更多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洋溢着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风气。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教育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一事当前,不问青红皂白、不做深入了解,主观臆测,无根据质疑、无理式批评……这些现象在当下的教育舆论场,并不少见。

  不久前,江西于都县高中生举报学校违规补课一事,引发人们对于违规补课这个教育老大难问题的关注。放眼舆论场,当主流声音都在讨论如何加大打击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问题时,也有人发出了诸如“补课才能有好成绩,不是说明平时教育质量差吗?”“人家国外的孩子都不补课”等论调。这类说法显然有哗众取宠之嫌,并不符合事实,对问题的解决缺乏积极意义。

  无根据质疑、无理式批评这类现象,在大大小小的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更为常见。“不现实”“不成熟”“没啥用”,各级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刚推出一些教育改革举措,甚至方才露出一点新鲜“苗头”,总难免伴随这些质疑甚至批评的声音。

  质疑、批评不能有吗?当然不是。有理有据的质疑、客观公正的批评显然有助于人们发现和解决问题;但是,无根据质疑、无理式批评却只会混淆视听,甚至造成公众认知上的混乱。

  须知,一些教育老大难问题的破解并非朝夕之功,只因其不是单个的、独立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随着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破解这些问题终将迎来春暖花开的一天。

  北京破解择校热这一痼疾就是典型例证。曾几何时,择校热在不少大中城市堪称教育顽疾,条子、占坑、特长、共建……几年前,网上曾有家长总结称:北京的择校方式有16种。择校乱象对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教育获得感无疑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甚至放言“择校热不可能解决”“只要有学校必然有择校”。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教育系统从供给侧发力,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除了取消共建、计划入学、严格监管,还实行九年一贯对口直升、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逐年递增到50%且一般初中校提前3年“名额到校”等举措,通过招生杠杆引导义务教育资源走向均衡。

  通过几年不懈努力,2016年北京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94.5%、90.68%。至此,择校热痼疾得到有效“治疗”,“北京经验”更是被很多城市借鉴学习。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创新举措,才能破解各类教育难题,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在这一进程中,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改革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

  然而,揆诸当下,舆论生态并不乐观。尤其是无根据质疑、无理式批评不在少数。比如,前不久北京某小学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有人质疑“拔苗助长”“过度培养”,甚至进一步联想到了校际差异、阶层固化;再比如,云南某大学开设了瑜伽硕士专业、四川某大学书法本科专业首届学生毕业,也有声音质疑“为什么要开这样的专业”,认为“没用”,甚至表示“应该取消”。

  应当说,这类言论是在缺乏清晰认识事实基础上的草率质疑,如果与之纠缠,很容易陷入消极的抬杠式争论。实际上,不少无根据质疑、无理式批评更多是情绪上的纯粹发泄,或故作惊人之语。倘若只顾自己痛快,不顾及他人感受和社会影响,显然并非负责任的态度。教育进步需要积极的舆论氛围,正所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教育领域的新鲜事、新动向,应当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戾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偏激;多一些远见,少一些短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洋溢着鼓励改革创新的良好风气,当下的教育发展同样充满着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教育进步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显得尤为重要。阳光雨露多了,口水、板砖少了,教育改革创新之花才能开得更盛、更美,并有更大概率收获更多、更好的教育成果。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