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王石川
2020-05-22 14:35:15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20年全国两会大幕已经开启。据报道,民革中央今年提交的提案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多个方面。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指出,学龄前儿童处于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幼儿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各地各部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开动脑筋,主动作为。

  但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提升空间。比如,现实中,有一些老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习惯于照本宣科,不知道或者不懂得如何把抽象的爱国主义的认知传导给孩子,无法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孩子认知国家的概念和意义,无法通过切身的体验让青少年感知爱国情感,忽视了教育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感受。

  由此,想到中国视协副主席高满堂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主旋律必须坚持多样化,必须尊重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好的主旋律作品,一定是先有意思,再有意义。”作为知名编剧,高满堂对主旋律创作显然很有心得,给人启迪。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主旋律,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样需要尊重青少年的审美习惯,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提倡尊重青少年的审美习惯并非故意迎合青少年,而是强调要遵循主旋律的传播规律,尊重现代教育的规律,遵循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从这个角度看,民革中央在提案中提到的一些建议,很务实也很有操作性。比如,按照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教育逻辑,让青少年从爱家庭、爱家人到爱家乡、爱祖国。再比如,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增加对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提案还提出“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育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贴时代,体现时代脉动,展现时代风采,特别是把握住时代站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全方位地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育形式。

  比如,强化相关教材编写和课程体系建设,增添富有时代特色、喜闻乐听、容易接受的新时代内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开发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读本、绘本。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平台,如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拓展教育资源等方式,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载体。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游戏化课程,激发未成年人的参与兴趣,陶冶儿童的爱国情感。

  去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强调,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开发体现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作品等,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故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没有创新不行,创新少了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唯有在形式上多一些“头脑风暴”,在资源挖掘上多一些创意,在具体实践中多一些灵活生动,在推进过程中做到有情感、有深度、有温度,才能更好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说到底,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的洗礼、精神的熏陶。正因为教育面向的是人,是未成年人,更需要讲究方向方法方式。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能事半功倍,推动青少年把爱国当作最朴素的情感、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 中工时评:应对“招而不聘”的用工寒冬需做好“两个准备”

    “招而不聘”纸面上招工、“休眠式”生产熬冬、保守性储员、普遍降薪、裁员减负……据最新一期《?望》新闻周刊报道:记者在粤、闽、辽、豫、湘等多地调研发现,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各国失业率飙升,我国经济虽然已率先复苏,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多地企业仍面临生产困境,用工意愿和规模下降,求职难度加大。

  • 中工时评:签约何须仪式!

    这两天,《半月谈》的一篇题为《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像表演?》的批评报道,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