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政协”活动培育青少年公共精神-中工评论-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评论

科教

“模拟政协”活动培育青少年公共精神

朱永新
2020-05-25 14:19:29  来源: 中国教育报

  70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政协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民政协制度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优势,中国式民主在中国行得通、很管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通过模拟人民政协的提案形成过程,可以了解我国民主政治协商制度,提升协商能力,是一项公益性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模拟政协”全称为“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是一项由中国致公党发起、多家组织机构参与的全国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定期举办,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2016年,第三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产生的优秀提案《关于以“互联网+老年人关怀之家”推进中国智慧养老的提案》被提交至2017年全国两会,得到民政部的正式回复,学生们提出的“互联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模式,目前已在一些地方探索实践。2017年活动中产生的优秀提案——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的《关于完善中小学性教育体系的提案》,被提交至2018年全国政协大会,当年10月得到正式回复,被接受办理。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开启了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承担公共责任、建立家国意识、培育公共精神的实践之路。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使青少年有了更多的真实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的机会,也增加了在实践中锻炼公共品格的成长机遇。二是为德育实践化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长久以来,我国德育课程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脱离生活实际,远离学生们的真实生活。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使学生通过了解政协历史、观摩政协议事活动,在生活中切实体会我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并从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提案,培育真实的德育品格。三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全面育人教育目标。要落实这一教育目标,不仅要培养青少年的私德,还要培养他们参与公共生活、承担公共责任的公德,更要在此基础上养成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大德。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是一种可贵的公共品格教育探索,是已被多年实践证明的可行之路。四是探索了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养成路径。青少年学生在参与“模拟政协”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按照法定程序和谐有序地参与身边家庭事务、学校事务和社区事务的过程,也是模拟协商民主生活实践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在协商民主实践中得到历练,学会如何以和平的、正义的、理性的民主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的过程,也正是其重要的成长过程。

  为此,我们建议在全国中小学进一步推广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以落实“立德树人”方针,培养青少年公共品格。

  第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成立“模拟政协”实践基地。如2016年至今,北京市政协与中小学合作,成立了50个“模拟政协”实践基地,取得了良好成效。第二,鼓励学校成立“模拟政协”社团。如北京市一些中学先后成立了“模拟政协”社团。全国各地的“模拟政协”活动中,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学生自组织。第三,组织学生观摩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常规活动。有人评论说,虽然让中小学生真正理解政协可能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妨碍通过体验和感受政协氛围,在孩子心里种下一粒协商民主的种子。” 第四,举办“模拟政协”提案评选活动。最近三年来,北京市就有200余项青少年“模拟提案”得到政协委员的关注,其中50余件提案经政协委员提炼修改后,提交北京市及全国两会。第五,邀请政协委员与专家定期走进校园。通过委员和专家进学校与师生开展研讨交流,使活动更深入,提案更有价值和可行性。第六,举办“模拟政协”实践成果展示活动。通过评选优秀提案,现场模拟提案办理等展示交流活动,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政协,理解公共活动的程序与意义。

  正如有参与过“模拟政协”社团活动的学生所说的那样“‘模拟政协’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建言献策的渠道,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观察与思考,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让新一代通过参与“模拟政协”活动深入进行社会实践,这是青少年公共品格的有效养成路径,从而让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更积极地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之中。

编辑: 张苇柠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用大数据服务好农民工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王均金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建立全国农民工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提案。在提案中,王均金援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指出,去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9亿人,但每逢招工旺季依然出现“用工荒”,主要原因在于工厂和农民工之间信息不匹配。很多农民工依然依靠线下人才市场、包工头或者熟人介绍来找工作,而工厂往往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到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 中工时评:为职工“提素”持续贡献新“点子”

    5月24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提交大会书面发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凝心聚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让学技术、当工人成为社会时尚,让搞培训、抓培养成为企业自觉,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协同的技能供给体系。”

  • 中工时评:首先要凝心聚力做好这道“常规题”和“加试题”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延期的2020年全国两会,于今天拉开大幕。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分别进行了全国两会热词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包括就业在内的民生话题,依然是不变的一道道“必答题”和“常规题”,但就业这道“常规题”在疫情影响下,却有着“加试题”的意味,其影响较以前更大、更紧迫。

  • 中工时评:努力破解“农民工老龄化”带来的建筑业用工荒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岁,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

人物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